辅料中的“娇子”变性淀粉:差距中孕生机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08/9/9 点击:
1315
次
我国变性淀粉工业长期以来只注重生产“大路货”,有观点认为我国药物制剂之所以难以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与药用变性淀粉等国内药用辅料品种少、质量差大有关系 在已经公布的《2008年关税实施方案》中,羟乙基淀粉等变性淀粉的进口关税从12%降至6%。进口关税的调整,不仅有助于国内制药企业降低在关键药用辅料使用上的成本,而且可以促使国内变性淀粉在应用及相关研究上向前迈一大步。 辅料中的娇子 淀粉系一大类由多个葡萄糖分子所组成的直链或支链状天然高分子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尤其粮食作物),常见品种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地瓜淀粉和木薯淀粉等。淀粉在工业上有不少用途。就医药工业而言,淀粉是抗生素工业最重要的原料,因为几乎所有抗生素都采用淀粉发酵法生产,如销量极大的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链霉素与各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无一不是用淀粉为底物经工业微生物发酵、提取而成。另外,淀粉的另一重要用途是作为药物赋型剂,早期各国药厂生产的片剂绝大多数使用玉米淀粉为填充剂及粘合剂。 迄今为止,国外已开发上市了多达2000余种的变性淀粉产品,包括氧化淀粉、酸变性淀粉、淀粉酯、淀粉醚、交联淀粉、阳离子淀粉、接枝淀粉、环糊精、白糊精、预凝胶化淀粉(预糊化淀粉)、双醛淀粉等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制剂、饮料、石油等多种工业用途。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变性淀粉已发展成为国际医药工业的一大重要原料。各种新型制剂均离不开变性淀粉,如可作为苦味药物包埋剂的环糊精、长效缓释剂使用的“骨架材料”预凝胶化淀粉、微囊剂用囊壳体材料如交联马铃薯淀粉、口腔速崩片的崩解剂材料如CMS-Na等。可以认为,变性淀粉已成为制剂中最重要的原辅料,若无形形色色的变性淀粉,制剂业将难以运作。
目前,世界淀粉总产量已超过4000万吨,其中,美国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为1600万~1800万吨;我国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为600多万吨;欧洲的居第三位,约450万吨。此外,墨西哥、泰国等国也是淀粉生产与出口大国。 国内产业总体落后 与国外开发了许多产品相比,我国的淀粉工业由于长期以来只注重生产“大路货”而相形见绌。很少有企业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开发高端药用变性淀粉,造成国内可供药用的变性淀粉品种寥寥无几;而且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相比,我国药用变性淀粉业的技术实在太落后。有国内医药业资深人士认为,与西方制剂业相比我国原料药生产并不落后多少,真正落后的是我国的制剂业,而制剂业则与药用辅料技术落后有关,其中药用变性淀粉也是一大因素。由于包括变性淀粉在内的药用辅料拖了制剂业的后腿,所以才造成我国制剂业面貌几十年如一日的局面。 据了解,我国变性淀粉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国内变性淀粉总产量仅有2.16万吨,到去年已猛增至70万吨,在不到20年时间里增长了整整35倍。但据统计资料,国内造纸工业消耗的变性淀粉数量最多,约占国内变性淀粉总产量的60%,其次为食品、纺织等行业。而国内医药工业消耗的变性淀粉仅占国内变性淀粉总产量的不到2%,与发达国家药用变性淀粉消耗量占其变性淀粉总产量10%的比例相比,我国药用变性淀粉所占比例太低。 我国药用变性淀粉不仅消耗量不如西方国家高,而且存在品种少、质量参差不齐等缺点,造成生产的片剂质量不够稳定。我国药物制剂之所以难以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与药用变性淀粉等国内药用辅料品种少、质量差大有关系。
我国淀粉生产企业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偏小,都在年产1万吨的水平上。而按照国际淀粉专家的观点,只有年产规模在5万吨以上的淀粉生产企业才能盈利,规模太小不仅难以盈利,而且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相应较差。企业规模过小,其开发新品的能力也较差,这就是我国淀粉工业的症结所在。 产品未得到充分开发 近年来在国外应用广泛的一些变性淀粉产品如预凝胶化淀粉、环糊精等,国内虽然具备了生产能力,但仍与国外差距较大。 国外在上世纪90年代,预凝胶化淀粉的产量已达10几万吨之多并且大量用于制剂业作为药用辅料,而我国直到去年,预凝胶化淀粉等重要产品的产量不过区区几万吨,与发达国家相差太大。据国外学者介绍,预凝胶化淀粉用于生产片剂可提高片剂的光洁度和防吸湿性、防开裂等,但我国不少中成药厂现在仍在使用玉米淀粉为片剂填充剂,制成的中药片剂不仅容易开裂而且易吸湿。 国外开发的另一种重要药用变性淀粉——CMS-Na(羧甲基淀粉钠)的使用量增长很快,仅欧洲市场,CMS-Na的年消耗量已达10万吨以上,美国则达一二十万吨。据了解,CMS-Na可作为药物载体及崩解剂等用途,在其他行业也有重要用途。我国虽然也能生产CMS-Na,但年产量不过一二万吨。
环糊精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医药业的应用面不断扩大,因为环糊精系一种中空笼状化合物,它能将一些难溶解药物包裹在其空腹中,从而将其变成水溶性好的药物,直接提高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环糊精有α、β、γ三种不同构型,以β性环糊精的用途最多。据了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糊精总消费量已达十几万吨,而我国环糊精总产量不足1万吨,药用的数量更少。 再如生产微囊剂囊壳体专用的一些变性淀粉原料如交联马铃薯淀粉、蜡状玉米淀粉等,我国的产量根本不够国内使用,很大程度上需从海外输入。在西方国家,制剂厂早已淘汰了以普通玉米淀粉为片剂填充剂,而我国不少西药制剂厂和中成药厂至今仍有不少企业使用价格较低廉的玉米淀粉为主要辅料。使用玉米淀粉的最大缺点是,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高温溽暑季节里,加入玉米淀粉的片剂在其贮存期间很容易因吸湿而开裂(裂片现象)造成片剂报废。 羟乙基淀粉是德国费森尤斯公司开发的药用产品,可作为血浆代用品原料即血浆扩容剂,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目前,羟乙基淀粉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从德国正式引进羟乙基淀粉类代血浆产品,由于该产品已过了专利保护期,故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在仿制生产羟乙基淀粉原料药但产量尚小。 去年,我国国内医院代血浆总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人民币,且增长速度很快。以羟乙基淀粉为主要原料的代血浆在我国市场上已占垄断地位,传统的右旋糖苷类代血浆和明胶多肽类代血浆由于存在过敏等副作用而销量逐渐萎缩,羟乙基淀粉由于对人体比较安全因此用量逐年增长。但问题在于,我国羟乙基淀粉产量太少,国内代血浆生产企业仍需从海外输入部分羟乙基淀粉原料药以满足国内需求。
观点 全球制药界掀起了一股对药物剂型改制的风潮,这其中对药物辅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改变我国制药产业在国际产业链条上的位置,就必须提高我国制剂的生产水平。与此同时的,就是必须增强我国在药用辅料上的竞争力。作为国内普遍使用的药用辅料,变性淀粉毋庸置疑具备了深入开发的“人气”。但现实是,国内药用变性淀粉产业存在着诸多短板,使得这个产业长久以来显得如此单薄。 首先是品种太少。目前国内仅有4种能大规模生产的变性淀粉,即氧化淀粉、预糊化淀粉、阳离子淀粉和酸解淀粉,四者产量合计约占国内变性淀粉总产量的75%。其它产品虽有生产,但品种仅有10个左右且产量太小,难以满足国内制剂业的需求如预凝胶化淀粉、环糊精等。 其次是国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且有时好时坏的现象,导致生产的片剂质量不够稳定。这是我国制剂迄今难以进入西方国家市场的主要原因。 第三是一些重要的药用变性淀粉我国产量根本不够国内使用,例如羟乙基淀粉、β环糊精等,只能从国外进口,在成本上是一大困扰。所幸国家有关部委已将羟乙基淀粉等变性淀粉制品的进口关税从12%下调为6%,以便国内有关制药企业在进口关键药用原辅料时能节省一些费用,这其实也提醒了生产企业:国内对药用变性淀粉的需求正在增加,开发国内急需的产品正是时候。
由于药用变性淀粉开发技术难度较大,而西方大公司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政策,因此近期内,我国药用变性淀粉业的落后面貌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扭转。与纺织、造纸或石油开采业所需变性淀粉数量相比,药用变性淀粉的需求量较小但对质量要求特别高,这也是国内不少淀粉生产企业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去开发新型药用级变性淀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在竞争激烈狼烟四起的药品市场,市场规模较大的产品固然“有米”,但如果在人烟稀少的高端领域寻觅机会也是出路之一,而且一旦成功,回报是相当可观的。同时,笔者也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应制订一些奖励政策如降低新品税率或给为企业几年减免税等优惠,鼓励国内淀粉生产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这样才有可能扭转我国制剂业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局面。
来源:医药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