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PEG IFNa-2a:开启肝炎治疗新时代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3/8/13     点击: 344

PEG IFNa-2a:开启肝炎治疗新时代

临床证明PEG IFNa-2a疗效更优,毒副作用可逆可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 魏来

   自1985年首个长效干扰素上市,经过28年的临床实践,长效干扰素在肝炎治疗一线药物的地位已越来越稳定。医学界更将2000年作为拐点,认为此后的肝炎治疗将全面进入长效干扰素时代。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肝炎防治十周年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就长效干扰素在肝炎领域的突出作用告诉记者:“近年来,丙肝的治疗进展很快,1995年使用普通干扰素时丙肝被认为是不能治愈的。但当长效干扰素在临床应用后,联合使用利巴韦林规范治疗,治愈率可达60%~80%。丙肝已经是人类可以攻克的疾病了。”

  记者了解到,2003年之前,中国慢性肝炎的治疗尚无特别有效的药物。长效干扰素获批上市后,才改变了原有的肝炎治疗格局,丙肝患者实现治愈的梦想,乙肝患者则可以实现停药后的持久应答_即停药后不复发。

  不过,有关长效干扰素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博弈在此期间也从未间断过。

  干扰素毒副作用可控

  与会专家表示,在我国有2000万的肝炎患者需进行干扰素治疗,但实际的临床应用率却很低。庄辉表示,以丙肝为例,我国1000万的丙肝病人中,只有4.2万人接受了规范治疗。

  记者了解到,除了干扰素的价格因素外,临床的毒副作用也是妨碍患者完成正常治疗以及影响患者依从性的主要问题之一。

  尽管对比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要低得多,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低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神经障碍、视觉模糊、心悸、内分泌异常、胃肠道异常、皮肤组织异常、骨骼异常等现象。

  “其实患者只要经济负担得起,特别是丙肝患者我们都是会建议进行干扰素治疗的。对于乙肝患者,由于干扰素治疗仅30%~50%的人有效,所以我们也会综合考虑核苷类似物等口服一线治疗药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告诉记者:“但是,如果是没有妊娠的妇女我们还是首推干扰素,有利于其停药后不再复发,不用终生服药。”

  “毒副作用的确是干扰素除了免疫应答以外,最为影响患者治疗配合度的一个因素。”魏来教授说:“对于任何一个药物,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疗效,当然它的基础是安全性。现在所有经过我国药监部门批准的药物,在疗效、安全性方面都是经过专家平衡和综合考虑的。况且,干扰素的副作用绝大多数都是可控、可逆的。也就是说干扰素治疗结束后,绝大部分的副作用也就消失了。”

  魏来教授还强调:“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能通过一些药物来缓解干扰素的副作用。当然,缓解副作用的这些药物并不能提高疗效,但副作用缓解以后,病人就能保持治疗的全疗程和全剂量。当真正能够达到全疗程、全剂量的时候,治疗效果就会大幅提高约15%。”

  “关于长效干扰素毒副作用的处理,国际上已有不少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包括中国也有11个中心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可证明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魏来教授如是说。

  PEG IFNa-2a疗效更优

  作为最新一代的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a-2a)相比传统长效干扰素而言,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HCV2、3基因型感染的持久疗效接近70%,是丙肝治疗的一个突破性数据。

  魏来教授也指出,未来的丙肝治疗都会倡导以派罗欣为代表的PEG IFNa-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记者查阅<中国传染病杂志>发现,一项由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徐道振、北京地坛医院肝炎1科主任谢尧等负责的随机、开放、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PEG IFNa-2a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干扰素IFNa-2a,在中国慢性丙型肝炎人群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该实验将20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PEG IFNa-2a组(106例)和IFNa-2a组(102例),两组治疗前的HCV RNA、基因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以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试验结果显示,PEG IFNa-2a组持续性病毒应答率(SVR)显著高于IFNa-2a组(分别为41. 51%和16.67%)。PEG IFNa-2a组治疗HCV 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的SVR显著高于IFNa-2a组;PEG IFNa-2a组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的SVR明显高于IFNa-2a组,但低病毒载量的SVR 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此外,PEG IFNa-2a与IFNa-2a两组患者均无发生不良反应事件,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在安全性评估中,专家还注意到PEG IFNa-2a和IFNa-2a对血液系统的快速抑制作用。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监测动态资料表明,治疗2周后部分患者即可出现两指标的下降。其中PEG IFNa-2a组的血小板下降明显高于IFNa-2a组,但停药后均可上升。

  在不良反应中,除常见的早期流感发热症状外,应注意失眠和精神抑郁。

  专家分析,PEG IFNa-2a疗效更优的原因可能与聚乙二醇共价结合IFN-α(相对分子质量40000)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关。当IFN-α被聚乙二醇化后可增加分子大小和分子量,使一次皮下注射后的半量吸收时间比传统干扰素延长,其分布容积小,不易从肾脏中清除,使其血清半衰期增加约10倍,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浓度可长达7d,主要分布于肝脏,并通过肝脏分解,使HCV感染的肝细胞处于高浓度的干扰素环境中,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QQ在线咨询: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5*9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