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植物药是助力创新的重要路标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1/10/12     点击: 360
 

植物药是助力创新的重要路标

近日听到一些媒体报道说,我国真正意义上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不超过5种,这虽然极端,却不是自我贬低。在极少的创新药中,青蒿素算是一朵奇葩。现在青蒿素类药品已经不再是常用药,其所治疗的疾病——疟疾也已经基本上远离了我们,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忘记当年的努力。美国将其医学界最高奖拉斯克奖颁给为发现青蒿素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就是明证。

  关于创新,目前我国还停留在仿制为主、创新为辅的阶段。国际上研发成功1个新药大约需要8亿~13亿美元,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做到,更不要说由于缺乏创新机会所致的人才匮乏了。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不能在创新上走得更远。

  近年来,我国在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成果也越来越多。如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的上市,据称,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有研究显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上,埃克替尼与国外已上市的同类药相比,在化学结构、分子作用机理、疗效等方面类似,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不过笔者以为,与完全合成类化学药相比,中国在从植物药中发现化学活性物质更具优势。青蒿素的发现,就与其作为我国传统抗疟习用药材有关。

  植物药的大量使用曾是各国用与疾病斗争的主要技术手段,随着化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逐渐取而代之,但化学药品本身就来源于植物药。一开始,化学药是从植物中纯化分离出来的。只是随着现代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合成法生产的药物已逐步占据主导,但研发界从未放弃从植物药中发现化学活性物质的机会。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从植物中发现了麻黄碱异构体及其盐类;30年代,发现了麻黄碱、粉防己碱、延胡索乙素等;40年代发现常山碱甲、乙、丙三种不同的异构体;50年代首次证明贝母素甲、乙及西贝素的结构是变形甾体生物碱……这些成果主要靠经典方法获得,结构测定主要用多次化学降解法,后来,这种发现加快了速度,其中有些发现就是结构类型完全新颖的化合物。

  国外研究自1806年从阿片中分离吗啡开始,就不断报道从植物中发现有活性的化合物。目前,对中药化学筛选活性成分研究较多的国家有日、美、俄、德、韩等。中国的优势在于有中药近1.3万种(还不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其中80%为植物药,在全球绝无仅有。

  随着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漏检的发生几率将更小。我国一时在化学合成技术上难同西方国家相抗衡,也没有哪家企业承担得起动辄几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利用已有的植物药作为开发新化药的向导,可大大节约成本。

  当然,从传统植物药中发现新的化学活性成分,不一定要坚持从植物中获得,植物药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提示性的,是助力创新的重要路标。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虽然推崇从植物药中分离提取化学活性成分,也不反对传统药物其他路径的发展。此外,青蒿素当年仅以论文形式发表,未及时申请专利,未能给发现者带来相应的巨额回报,也给了我们重大启示——任何科研成果都应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另一个启示是,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实验室独立完成的,而是多人、多实验室共同参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创新药的研究来说,团结协作非常重要。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QQ在线咨询: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5*9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