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0年,跟踪生命科学行业的人士注意到两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一是那些规模最大的制药公司在努力增强产品研发线,皆因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陆续失去专利,而公司内部研发进展却步履蹒跚——虽然大部分药厂在研发项目上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另一方面,尽管生物科技公司往往拥有开发新药的最好设想,但一直以来都受制于资金匮乏。
“一对真正的情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药行业和生物技术行业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是受制药公司的权宜之计所推动,它们试图尽快填补内部研发存在的短期差距。然而近年来,这种合作关系变得箭拔弩张。
全球药品研发事务正发展成为“一对真正的情侣”,这一重要信息是上月从芝加哥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年会上传出的。
默沙东负责全球临床开发事务的高级副总裁Barry Gertz说:“制药公司并不具备所有的专业知识。”Gertz表示,在默沙东的外部世界,大量科学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如果我们积极走出去,将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强生首席生物科技官(CBO)Jay Siegel表示,绝大多数的新点子来自于制药行业以外的世界。CBO是强生最近新设立的一个职位。
生物科技行业的创新诀窍在于,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这减少了官僚主义和各种“企业并发症”的发生,而资金长期不足又推动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究和早期开发阶段变得更加灵活,更具创造性。在产品研发的另一端——后期临床试验及生产、销售和营销方面,大药厂往往更加娴熟。
所有这些造就了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联姻的基础,也为产品研发线的重塑打下了基础。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但是现在,这种基础变得更加完善。
阿斯利康负责企业事务的副总裁Shaun Grady说:“当我们在生产线上遇到某些瓶颈时,就会在战术上有动力转向外部世界。”
制药公司对BIO组织的活动表现出了一种偏爱,在这次长达4天的会议期间,它们派出了精干的业务开发人员,与那些前景看好的生物科技公司举行了数千场“快速约会式”的会谈。
比如,葛兰素史克派出的35名工作人员举行了300场次的会议。公司业务开发主管Adrian Rawcliffe说:“几年前,我们与生物科技公司并没有多少交往。但现在,我们有100名工作人员在全球各地从事交易活动。”不过,从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达成的许多交易来看,双方之间的恋爱开始于每年1月份由JP摩根公司在旧金山举行的生物科技业大型金融会议期间。
Rawcliffe表示,GSK每年要在与生物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和实施收购上投入数亿美元,其中10~20项为大型交易,15~20项为里程碑式交易,平均每年要实施一项重大收购行动。他说,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做法可能将不会有所改变。
“热恋”中的危险
制药公司一直在大幅度削减研发支出。在过去10年中,这方面的费用却急剧攀升。辉瑞宣布计划裁员数千人,并到2012年将它的研发预算减少20亿~30亿美元。阿斯利康表示,它将在今后4年中减少10亿美元的开支。大药厂宣布这些行动之际,正值一些规模最大的制药公司在每只新药的开发成本上逼近40亿~50亿美元。这一数据是将成功上市的新药数量除总研发费用后得出的,这包括开发遭遇的失败。
对生物科技公司来说,这种新的热情可能不会来得那么快。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生物科技行业饱受资金短缺的困扰。几十家公司已经破产,其它公司被迫以甩卖价出售。西雅图Alder生物制药公司商务总监Mark Litton表示,制药公司在实施更多的交易行动。最近,Litton所在的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了一项价值达10亿美元的里程碑和授权协议,其中包括针对一只创新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所支付的8500万美元的预付款,该药刚刚完成Ⅱ期试验。
Litton说:“从公开市场来看,要筹集到资金很困难。这笔现金给我们带来了帮助,我们不必求助于风险资本家,也不必进一步稀释我们的股东所享有的权益。”
在目前阶段,制药与生物科技行业达成交易协议似乎是一种较为有利的合作关系,部分原因在于,收购生物科技公司并将它们整合进母公司并不总是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制药公司最高兴趣的是那些处于后期研发阶段并且成功几率最高的药物,但达成这些交易协议的成本更加昂贵,这促使一些制药公司也接受风险较高的早期研发项目。
然而,热恋之中也有危险。George Poste曾经担任过史克必成(Smithkline Beecham)公司的研发总裁,目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健康创新教授,他说:“我觉得对生物科技行业有太多的炒作。如果制药公司进一步收紧钱袋,它或许并不能解决问题。不错,生物科技行业开发了大量的创新成果,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我们不知道今后若干年里,这段婚姻是否将会持续下去,因为开发新的药物通常需要十多年的时间。不过,这种新的关系能否促使更多的创新药物涌现出来,我对此持怀疑态度。”Poste认为,这可能需要10~20年的时间。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