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携手健康·共筑希望”帕金森病患者关爱主题活动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主办,联合上海、北京、成都、广州四城市多位帕金森病知名专家在当地开设患者讲座及义诊及摄影征文比赛,向患者传播正确的疾病防治理念。
“银发族”催用药升温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排第4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65岁的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岁的人群中则为0.4%.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
据世界帕金森病协会统计资料显示,全球已有500多万帕金森病患者,这一疾病是危害神经系统的第3大类疾病。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显示:中国帕金森综合症的发生集中在老年人群,发病率为1%,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已达到2%左右。可见,帕金森病防治的形势非常严峻。而另一方面,国内老年人医疗保健意识差异化的影响下,患者购药率较其他老年常见病种低,导致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市场发展仍具有较大的空间。
目前,用于抗帕金森病的新老药物有20多只。随着国内外抗帕金森病药物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个人用于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增长,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银发族”用药市场逐年升温的趋势下,价格昂贵的新药带动了市场份额的刷新,而联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上也得到了扩展。
市场有待培育
据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球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规模达到了31.5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89%,与上一年的增长率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其中,世界8大处方药市场(美、加、法、德、英、意、西班牙和日本)500强药物中,抗帕金森病药物主要品种普拉克索、恩卡他朋、罗匹尼罗、拟多巴胺类和雷沙吉兰等5大品种的销售额已占了神经系统大类市场的95%,呈现出较高的集中度。
2009年,这5大抗帕金森病药物的销售额有增有降,总体市场销售额预计可达到4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神经系统类药物市场的10%。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将成为一些跨国药企追逐的新热点。
目前,临床上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复方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MAO-B抑制剂、COMT抑制剂等。虽然帕金森病发病率增长迅速,但是相关药品的销售增长与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并不相称,2007年与2002年相比销售金额仅增长了56%,年复合增长率仅为9.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病的患者大多属于弱势群体,就诊率不高,加之部分药品价格昂贵,超出多数患者预算,造成药品销售增长缓慢。
广东省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学组副组长、广医一院神经内科邵明教授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以前帕金森病长期的治疗费用不仅会带给患者心理上的负担,也往往让医生面临开处方前,先要考虑病人家庭条件的尴尬处境,使很多好的药物无法使用,2009年底国家将森福罗(普拉克索)等药物纳入医保目录,这对改变这种状况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竞争格局已定
根据抗帕金森病药物的治疗用途可以分为保护性治疗和症状性治疗药物。有保护作用的药物为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国内的MAO-B抑制剂仅有司来吉兰一种,临床用量不大。
在症状性治疗药物中,用量最大的药品是苯海索,多用于震颤明显而其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但由于价格较低,总销售金额并无优势,所以,其市场份额相对较低。金刚烷胺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效果,其销售金额增有所长。
据南方所标点医药信息的“临床用药格局”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院神经类药品销售额已达到35.15亿元,占医院全部用药的5.91%,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2.54%,年复合增长率已达到30.4%。其中,抗帕金森病亚类药物市场约占神经系统用药的2.84%,全年样本医院帕金森病治疗用药已达到1亿元人民币。
抗帕金森病药物在我国医院用药市场销售规模自2007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2009年,抗帕金森症药物市场较上年增长了14.76%,销售规模达到了7.62亿元。
帕金森病用药的市场中,上海罗氏制药以41.53%的市场份额占据明显优势,其代表品牌是左旋多巴/苄丝肼,其次是上海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其市场份额占13.48%,其代表品牌是普拉克索。中美杭州默沙东、北京诺华和天津施维亚分别排名第3~5位,份额均在9%左右,其余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
目前在我国重点城市帕金森用药市场中,左旋多巴/苄丝肼以41.39的市场份额占据领先位置,占13.35%的普拉克索排名第2位,金刚烷胺则以10.87%排名第3,占9.81%的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占9.53%的吡贝地尔和8.83%的恩他卡朋分别排第4~6位,而司来吉兰的份额则较小,仅为4.49%。
从2009年我国重点城市医院帕金森病用药销售额排名前8位的品牌来看,其分布图与厂家分布图形状较为相似,由此可见,每个厂家的生产药品相对集中,处于首位的是上海罗氏的左旋多巴/苄丝肼,占41.13的市场份额,第2位的是上海勃林格殷格翰的普拉克索,中美默沙东的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占9.81排名第3,排名第7位的芬兰奥利安的司来吉兰仅占2.67%。
新闻链接>>>
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重在早期治疗
本报讯 (记者 郑智敏)近日,在第14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广东省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学组副组长、广医一院神经内科邵明教授在媒体见面会上强调:“对于刚被诊断出帕金森病的患者,应该重视早期治疗的方案选择,从而在有效改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据邵明教授介绍,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势必进一步攀升,由此引发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不容乐观。
在传统帕金森病治疗使用的药物中,左旋多巴类药物虽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3~5年后,这类药物的局限性就会出现:有5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运动并发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病程的进展,用药10年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等也相继出现。
针对左旋多巴类药物的不足,目前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森福罗(普拉克索)等药物为代表的治疗方案不仅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还能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研究显示,普拉克索单药起始治疗4年后,其运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比左旋多巴单药起始治疗减少约30%。
相关研究>>>
脑深部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症状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左旋多巴类药物仍然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尤其是治疗开始的3~5年内。
但在控制长期运动并发症这一点上,手术无疑是对传统药物治疗很有效的补充。200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将药物治疗与脑深部刺激疗法相结合,能够比仅采用药物治疗更有效地改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这项研究是在德国和奥地利的10家医学研究中心同步进行的,涉及156名有严重运动机能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
这些患者在研究中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半患者只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另一半患者除接受药物治疗外,还采用美国美敦力公司研制的脑深部刺激装置来治疗,该装置可对患者大脑中与协调运动机能有关的丘脑底核区域进行脑深部刺激。使用6个月后,研究人员利用国际通行的综合评分体系对患者的运动机能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在药物治疗并同时接受脑深部刺激的患者,他们的运动机能比治疗前改善了41%,而仅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运动机能没有任何变化。
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外科的刘金龙教授介绍:手术治疗主要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是通过植入体内的脑深部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控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神经电活动,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目前,在国内已经有2000余名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广东省的治疗团队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手术经验。(郑智敏)
关于世界帕金森病日
你可以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你不会不知道他们的名字——阿里、陈景润、巴金……
1984年,42岁的拳王阿里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病。1996年,当阿里出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火炬台上时,他擎住火炬的手臂不住地颤抖,头也不由自主地微颤。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患帕金森病在北京病逝。这位摘取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的科学家始终没能战胜医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他常常幽默地说:“哥德巴赫一个,帕金森一个,一加一等于二”。
帕金森病的发现起源于1817年,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发现一些老年人经常有手足震颤、身体发僵、行动迟缓等症状,称其为“震颤麻痹”。以后其他医生就用“帕金森病”来描述这种病人。为纪念他的杰出贡献,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