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靶向:治疗癌症待开垦的处女地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09/10/22 点击:
433
次
“如果以血管靶向为基础,对癌症进行联合治疗,胜算会更大。”10月14日,在厦门举行的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协作组)成立新闻发布会上,CSCO秘书长、解放军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说,“在我国,该领域还是块处女地。我们呼吁大力开展相关学术和临床研究,为癌症患者争取希望。”
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范围将新增1290万癌症病例。在我国,癌症死亡已位居各类死因的第一位。面对严峻形势,更有效的抗癌战略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据了解,目前,通行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其缘于一个共同思路——最大限度清除肿瘤组织或杀灭肿瘤细胞。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患者要忍受虚弱、出血和疼痛等副作用,还要接受残酷的事实:由于疗效不明显或不确定,备受煎熬换来的可能是希望渺茫。
“把直接打击癌细胞和控制肿瘤的微环境结合起来对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组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进教授说,“几十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界确认:肿瘤大小超过1~2毫米3时,其继续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而异质性血管发生的直接结果是形成有害的微环境,产生对于细胞毒药物抗肿瘤治疗的抵抗反应。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中最重要的就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抑制这些血管生长因子,就能逆向作用于整个过程,从而控制肿瘤。”
2004年,第一个血管抑制药物——贝伐单抗率先在美国获得批准。其后,不断有各种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开发推出。与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的化疗药物不同,抗血管形成药物作用于肿瘤赖以生存的周围血管,与VEGF特异性地结合,阻断VEGF和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并中和VEGF的生物活性,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这是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一大突破。
将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和抗肿瘤增殖的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理念,是一套全新的战略:抗肿瘤增殖药物,如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癌细胞,而抗血管形成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异常的肿瘤微环境,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达到阻止肿瘤生长的目标。此外,血管抑制类药物作用于肿瘤血管,毒副作用较之化疗,轻微而且可预见;它还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延长化疗所获得的生存时间。
据统计,在美国癌症处方中超过50%都含有分子靶向药物(含血管靶向药物),相比之下,我国一方面对于“血管靶向疗法可以增强抗肿瘤效应”存在认知盲区,基层医生更是闻所未闻;另一方面,在药物上虽然有血管靶向药物,却和国际水平有相当距离,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而且被临床证实可为多种肿瘤患者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血管靶向药物。
“抢时间,就是抢生命。优化治疗方案,就意味着给更多病人带来希望。我国急需在学术和临床领域,双管齐下,大力发展血管靶向研究的学术梯队、累积临床经验。”上海胸科医院肺内科主任韩宝惠教授表示,成立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就是要借助CSCO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开展在肿瘤抗血管靶向领域的研究,提高广大医师对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理论的认识和临床实践运用,并作为联系全国一线临床医师的桥梁和纽带,由点到面带动我国血管靶向治疗领域的发展。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