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抗体药物前沿代表之一,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近年来在癌症治疗领域持续绽放光彩,使其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竞逐的焦点。但需指出的是,该类药物争奇斗艳的同时,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还是业界待破解的难题,成为“玫瑰的花刺”,也让一些药企望而却步。
近年来,第三代ADC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
TROP-2靶点抗体药物颇有崛起之势。此前,该靶点仅有吉利德的Trodelvy获批上市(2021年)。2024年,这一靶点的抗体药物上市按下“加速键”:11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科伦博泰TROP-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上市,用于治疗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成人患者。此为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TROP-2 ADC药物,也是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标志着中国ADC药物在全球舞台进一步绽放光彩。
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核心技术融合了人源化IgG1型抗TROP-2抗体、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KL610023以及可裂解连接子、高达7.4的单个抗体的KL610023偶联数。通过精确靶向TROP2抗原,其不仅能够高效杀伤肿瘤细胞,还可利用旁观者效应波及周围未内吞ADC的癌细胞,实现更广泛的抗癌作用。
全球化布局方面,2022年5月,科伦博泰已与默沙东达成协议,芦康沙妥珠单抗授权后者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2024年12月3日,FDA授予该药物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EGFR突变的非鳞状NSCLC患者。2025年3月4日,NMPA批准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NSCLC患者。
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的TROP-2 ADC药物Datroway(datopotamab deruxtecan)在2024年12月27日及2025年1月17日分别于日本和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欧盟,该药物的此适应症获得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的推荐批准,但仍需等待欧盟委员会的最终决定。
Datroway的独特之处则在于其高效的四肽连接子(Gly-Gly-Phe-Gly)设计。该连接子能够在肿瘤细胞内被酶切,精准释放每个抗体偶联的4个毒性小分子德鲁替康,实现靶向性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该药物相较于传统化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注意的是,与芦康沙妥珠单抗主要针对TNBC不同,Datroway的适应症人群为H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拓宽了TROP-2靶向ADC的临床应用范围。
尽管在乳腺癌适应症上取得重大突破,Datroway在NSCLC治疗领域却遭遇挑战。2024年12月,EMA以缺乏足够的总生存期(OS)获益数据为由,准备拒绝批准其用于NSCLC的申请。随后,第一三共撤回了在欧盟的上市申请。这一事件警示,ADC药物在实体瘤治疗中的适应症拓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随着ADC药物的临床价值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加剧,各国监管机构对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关注也在持续加深。FDA历史上批准的14款ADC药物已有3款被撤市,1款重新上市,而多个适应症也曾被撤销。
被撤市的药物中,葛兰素史克(GSK)的belantamab mafodotin因确认性Ⅲ期临床试验未达预期,在FDA要求下于2022年撤市;阿斯利康的moxetumomab pasudotox因市场表现不佳,于2023年主动撤市。这些案例凸显了ADC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同时也提醒行业关注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在ADC药物领域的迅猛发展,为全球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全球化进程显示,中国创新药企已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场,而是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占据一席之地。Datroway在NSCLC适应症上的受挫表明,ADC药物的适应症拓展仍存在不确定性。随着技术的进步,ADC药物的下一步演进方向可能将聚焦于更优化的连接子设计、更精准的靶向策略以及联合疗法的发展。
当前,HER2靶向ADC trastuzumab deruxtecan已展现出优越的临床效果,而TROP-2靶向ADC仍在不断探索新的适应症。如何提高ADC药物的安全性、降低毒副作用,并在更广泛的实体瘤治疗中发挥作用,将是各大制药公司争夺的核心领域。
面对ADC市场的迅速崛起,全球药企纷纷加码布局。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突破,打破了欧美长期主导的格局,为全球抗癌药物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监管壁垒、市场准入挑战以及临床疗效的不确定性,依然是影响ADC药物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在严格监管和高标准研发的推动下,ADC药物才能真正成为精准治疗时代的核心利器,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相关中国ADC试验项目数全球第一
3月23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企业映恩生物宣布通过港交所聆讯,为这一赛道增添不少热度。近年来,不只是映恩生物,国产力量已逐渐成为ADC研发与交易的核心玩家。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便有26起国产ADC授权交易,被授权方涵盖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罗氏等跨国巨头。从临床试验数量这一维度,也可看出国内ADC力量的不断壮大:Citeline Trialtrove数据库显示,截至2024年11月,中国以701项ADC试验项目(含计划和进行中)位列世界第一,美国(515项)和西班牙(196项)分居第二和第三位。
实际上,中国ADC企业的临床数据质量、靶点创新性以及BD效率已经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映恩生物、百利天恒、康方生物等凭借差异化技术平台(例如双抗ADC、高稳定性连接子等)以及高价值BD交易,逐步成为全球研发与商业化的重要参与者,正以实际行动跻身第一梯队。
行业观点认为,当前ADC行业格局呈现出三大核心趋势。其一是技术迭代驱动靶点创新与适应症拓展,突出体现为跨国药企(MNC)通过收购与合作占领技术制高点;二是中国力量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三是产能与临床资源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目前的ADC产业已逐步呈现出“MNC主导商业化+中国主导创新供给”的共生格局,未来我国医药企业在ADC赛道的全球市场份额有望增长。
(本报综合)
来源/《医药经济报》,原标题《ADC安全性成玫瑰的花刺》【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