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C全球“裁员潮”正在蔓延,从高管到基层,都在直面这场风暴。
4月9日,Fierce Pharma发布消息称,诺华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调整其全球研发部门,将裁减约680个职位。诺华发言人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明,该计划要求在某些地区同时增加和减少职位,将在瑞士裁减约 440 个研发岗位,在美国最多裁减 240 个岗位。
今年以来,医药行业的裁员持续发生。据Fierce Biotech统计,截至4月9日,2024年共有63家生物技术公司进行了裁员。而在MNC的队伍中,除了诺华以外,赛诺菲、勃林格殷格翰(BI)、辉瑞等皆有裁员行动或相关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波裁员涉猎范围并不局限于商业化、运营等团队,研发人员、中高管理层也在其中。
当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企业融资困难。面对前景不明朗的产业环境,身处其中的大小药企正在想方设法增收节支,而加快裁员、调整管线便是其中最有效的路径。经历多轮产业周期磨炼后的MNC,又将以哪种方式在新时期破局而出?2024年会是更艰难的一年?
上述诺华发言人透露,公司仍在进行全球组织构架调整,这个过程能导致其全球开发组织人员减少1%至2%,目前该部门约有12500名员工。本次裁员主要影响诺华在瑞士本土的员工,可能削减多达440个岗位;美国地区则可能减少最多240个岗位。
对于架构调整的原因,该发言人表示,随着对整个公司进行投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强大的产品组合和先进的技术平台价值,诺华将在未来2到3年内实施一系列变革,其中包括在某些地区增加和减少岗位。“诺华正在沟通发展我们全球开发组织的计划,旨在推动可持续的、领先的研发绩效,并更快地为患者带来有意义的药物。”
实际上,早在2022年,诺华就明确表示,将进行全球架构大调整,以提高效率和精简公司整体结构。作为成本节约计划的一部分,诺华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8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其中包括在瑞士的多达1400个职位,希望到2024年至少节省10亿美元。
此次研发部门的裁员,是继两年前公布的大规模重组活动后诺华开展的第二轮大规模裁员活动。对此,诺华表示,此次针对开发团队的裁员不在上述数千人裁员的全球重组计划之中,两者之间并无关联。
事实上,近年来,诺华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已经陆续展开,大刀阔斧地重新调整组织架构。
2022年,诺华将制药和肿瘤业务合并为一个部门;成立美国创新药部门和国际创新药部门,两个部门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并拥有各自市场的客户体验、市场营销和销售,以及市场准入所有权;原公司策略、研发投资组合战略和商务拓展三个部门合并为一个统一负责战略与增长的部门,推动公司端到端的增长战略,并有利于寻找内部和外部机会;原合并技术运营部门和客户及技术解决方案部门,创建一个新的运营部门。整合之后,诺华的业务分部包括生物医药研究(NIBR)、全球药物开发(GDD)以及运营。
2023年9月,诺华宣布分拆子公司山德士,成功转型为纯粹的创新药企业,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不再是其主营业务。
与很多MNC一样,诺华也正在遭遇专利悬崖危机。据公开报道,诺华近三年内就有11款产品面临专利到期,其中不乏核心产品,属于营收TOP 20(2023年前9月营收数据)的产品有4款,包括营收第一的单品Entresto以及营收第三的单品Promacta/Revolade。
调整组织框架、精简公司结构,是诺华应对发展危机的重要一步。而在业务发展方面,诺华似乎有着清晰的发展目标。诺华表示,将专注于心血管/肾脏/代谢、免疫、神经科学、肿瘤四大核心治疗领域,以2+3技术平台不断拓展创新管线,即化药、生物药两个成熟的技术平台,xRNA、基因和细胞疗法、放射性配体疗法三个新兴平台。
在此背景下,诺华加大潜力管线的打造。2023年7月,诺华以最高10亿美元的价格宣布收购DTx Pharm;2023年8月,诺华以与ASO核酸药物先驱Ionis二次合作,将降血脂ASO药物Pelacarsen收入囊中;2024年1月,诺华以以40亿美元买入舶望制药的多条小核酸管线;2024年1月,诺华以与信瑞诺医药达成收购协议,加强诺华在肾脏疾病领域的布局;2024年2月,诺华以宣布将以每股68欧元收购德国MorphoSys AG;2024年3月,诺华以收购私人控股公司 IFM Therapeutics 的子公司IFM Due……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应对专利断崖,诺华开始集中火力发展创新药,陆续剥离了动物保健、疫苗、隐形眼镜等业务,并分拆爱尔康眼科、山德士等部门,通过裁员、调整组织架构、出售管线等措施进行降本增效。诺华如此大调整的目的很简单,剥离非核心业务,留下更高利润率的产品,聚焦于创新药物的研发与探索,寻找下一代“重磅炸弹”。
然而,诺华此次大规模的裁员只是近期MNC裁员潮趋势的延续。仅在今年4月,便有数家MNC宣布裁员计划。
4月5日,赛诺菲的一位发言人透露,赛诺菲正在进行一项“全产品线重新优先排序的项目”,将涉及裁员和取消多个肿瘤研究项目。目前, 赛诺菲尚未透露将被削减的具体项目以及裁员数量及时间。不过在2024年3月,赛诺菲就已宣布将关闭位于英国的一处研发中心,该中心是通过之前的交易收购而得,将裁掉90个工作岗位。
4月4日,由于旗下Humira(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Cyltezo在美国的销售额不及预期,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将裁减部分销售人员。勃林格殷格翰尚未公布具体裁员人数,但表示计划削减面向客户的销售团队,转而过渡到混合销售模式,包括面对面(F2F)和虚拟经营。
据报道,勃林格殷格翰改变销售方式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受药品福利管理公司的推动,这些公司仍将Humira保留在可报销的药物名单上。相对于勃林格殷格翰开发的 Cyltezo 等Humira生物类似药,患者大多更青睐品牌产品。
事实上,进入2024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裁员风波一直没有停歇。
据Fierce Biotech统计,截至4月9日,2024年共有63家生物技术公司进行了裁员,其中不乏赛诺菲、勃林格殷格翰、拜耳、BMS、GSK、武田、Moderna、强生、罗氏、辉瑞等大药企。而在2023年,则有187家生物技术公司进行了裁员,比2022年的119家增长57%。相较而言,2024年前三个月的裁员数量,已接近2023年的1/3,更相当于2022年的50%。
进入2024年,辉瑞已经宣布两次裁员计划。在今年1月4日,辉瑞宣布其位于纽约Pearl River的疫苗研发基地将裁员285人,预计于3月25日完成;1月29日,辉瑞又宣布裁员计划,涉及其旧金山研发中心的52名员工。
2月,罗氏宣布裁员345人,该裁员计划涉及Basel-based pharma的产品开发部门,站该部门员工的6%。
3月27日,拜耳在其新泽西州惠帕尼的美国总部透露,根据《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法》(WARN)通知,将于6月19日裁减90名员工。在此之前,拜耳取消了制药部门领导团队中的6个席位,管理层人数从14人减至8人。这一举措是在今年1月拜耳宣布进行重大组织改革后的结果,拜耳在全球范围内推出“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新运营模式,目的是减少层层分级、部门间相对独立、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同日,BMS也在其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份WARN通知中披露,将裁掉位于前Mirati Therapeutics总部的252名员工。2023年10月,BMS宣布以4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癌症药物制造商Mirati Therapeutics,获得KRAS G12C抑制剂等核心管线,后者的股东将获得每股58美元的现金,该交易已于今年1月23日完成。
纵览跨国药企的发展,剥离和聚焦是离不开的主题,通过一边砍管线,一边并购引进的模式,换来对市场新趋势的适应和竞争力。但在当下的生物医药环境里,因运营不佳裁员已成为过去时,当新药研发“低垂果实”几近摘净时,药企“核心资产”研发人员已经开始显得臃肿。对于MNC而言,如何辨别哪些人才是冗余负担?裁掉哪些研发团队才不会影响未来布局?时刻考验着企业的内功。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