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个月,全球超过30家企业裁员!辉瑞、拜耳、山德士等大动作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24/2/26 点击:
262
次
2024年至今,短短两个月,全球“裁员潮”依然在持续。
截至目前,全球已发生超过30家药企裁员事件,超过去年同期;其中,13起裁员规模达30%及以上,占到四成。在这其中,不仅有Biotech企业宣布裁员,也有包括辉瑞、拜耳、罗氏、山德士等大型MNC。
仔细来看,今年的裁员依然覆盖MNC巨头和初创Biotech。巨头裁员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业务消退影响继续,有的是细分行业整体下行,也有自身管理架构进行调整,对中层管理人员优化;Biotech裁员的原因包括大客户停止合作、临床试验失败、资产出售后无新业务等。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对于制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一年。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很多生物制药企业面临市场挑战,资产出售、裁员等手段皆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行为。
MNC调整引关注采取措施维持市场地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裁员”是医药领域无法忽视的标签,这个标签在2024年似乎依然难以被撕掉。
2024年伊始,辉瑞率先开启裁员计划。1月4日,辉瑞宣布将位于纽约Pearl River的疫苗研发基地将裁员285人,预计于3月25日完成。
在疫苗研发基地宣布裁员后不久,1月29日,辉瑞将在2月中旬解雇南旧金山一家工厂的约52名员工。据了解,此工厂地址与辉瑞在2022年斥资54亿美元收购的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总部地址相符,其核心产品为已上市的镰状细胞病药物Oxbryta。
据了解,系列裁员活动来自2023年10月宣布的开支削减计划。辉瑞表示,预计将实现至少35亿美元的节省目标,其中25亿美元将于2024年实现。该计划是多年期、全企业层次的,几乎整个公司都会受到波及。
2月9日,罗氏裁员消息得到证实,公司目前正在削减其制药产品开发部门的部分职位。罗氏方面表示,公司计划在产品开发团队中裁员数百人。此次重组的确切员工数尚未披露,但公司表示,不会超过345名全职员工。
罗氏表示,“拟议的裁员大部分将影响外部承包商”,有不到6%的永久性产品开发团队可能受到影响。本次裁员原因,是罗氏对业务的正常审查,“以确保持续改进和持续准备”。
这是罗氏四年内第二轮裁减产品开发团队行动,在2021年7月,该公司裁掉了300至400个职位。那一轮裁员涉及项目管理、学习发展、辅导、行政支持和其他业务支持角色的员工。
此外,根据1月18日消息,拜耳公司制定了全面变革的计划,将在未来几个月开始裁员,预计裁员幅度较大,这个过程将持续至2025年。据悉,其推出新的运营模式“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将通过新的组织架构实现运营业绩可持续改善。
2024年宣布裁员的还有拜耳,只不过拜耳的裁员较为特别,强调针对管理层级。
1月17日,拜耳宣布,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该模式将减少管理层级、消除官僚主义、简化结构并加快决策流程。裁员计划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迅速实施,最迟于2025年底完成。由于裁员主要针对管理协调人员,预计将造成德国集团总部的大幅裁员,但考虑到社会责任等原因,德国的裁员将延后一年至2026年底。
此前,拜耳CEO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曾表示对公司管理层级冗余的严重不满,他在分拆拜耳三大业务的提议被拒绝后,将改革重点放到管理层的优化,如今数月内便推出新的运营模式。
与此同时,山德士也传出裁员的消息。而山德士的裁员,是仿制药行情低迷的结果。2月8日,山德士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证实了裁员和关闭工厂的消息——山德士旗下Eon Labs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威尔逊的生产设施永久关闭,将从10月4日起裁员213名员工。该工厂专门生产口服固体制剂产品,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和加拿大。
山德士发言人表示,此次关闭是由于仿制药行业价格持续下跌,为了保持成本竞争力而做出的调整。去年12月,山德士将中国区业务整体出售,包括山德士中国商业化的产品管线以及短期至中期内将要上市的管线产品,也是通过业务收缩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业内人士表示,裁员决策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行业趋势,即便业务部门表现强劲,企业也必须不断评估和预见未来的市场变化,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来维持市场地位和财务健康。
Biotech生死时速“降本增效”成唯一命题试验失败、新产品不及预期、现金流难以维系、大客户停止合作,与MNC不同,Biotech裁员意味着正遭受致命打击。对于在全球医药周期低迷了数年的Biotech企业来说,“活下去”仍然是2024年的主旋律。
率先受到影响的是那些因大客户“抛弃”的biotech们:
1月29日,罗氏公司在向Hookipa Pharma投入2500万美元投资其致癌基因的新方法后15个月,终止了与它的继续合作,停止合作的原因,是罗氏已拥有的一款同类在研药物被证明更有优势。Hookipa收到消息后,很快决定裁员30%(约55人)。
1月17日,Dewpoint Therapeutics解雇了18名员工,并缩小了产品线。据悉,辉瑞去年年中放弃了与其价值2.39亿美元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1型合作,默沙东最近也终止了与其价值3.05亿美元的艾滋病毒药物协议。据了解,该公司仅在肿瘤学领域就已经运行了12个项目,现在决定保留一些前期投入更小的“滴流”项目,以将人力和财务资源重新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
此外,1月30日,细胞治疗公司2seventy bio将临床前和临床细胞治疗项目转移给再生元,以组建一个新部门,同时160名员工(占其总人数的57%)将转移到再生元。剩余的员工将被裁近一半,约55人将被解雇,仅保留65名员工专注于已获批的药物Abecma。
全球大型医药CDMO龙沙(Lonza)今年以来也接连宣布两批人员精简计划,1月26日,龙沙宣布位于广州的大分子工厂将关闭并减员约300人,以及在此之前,1月17日,其加州临床生产基地也将减员218人,裁员于2月2日生效,工厂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关闭。
此外,还有在去年8月从强生顺利分拆的Kenvue开始裁员。2月16日,在新泽西州裁员51人,在加利福尼亚州裁员84人。
与上述相比,AlloVir与联拓生物的命运似乎走到尽头,展示了Biotech落幕的样子。1月5日,AlloVir 裁员95%,4月15日前完成;2月13日,联拓生物宣布将于3月18日左右自愿从纳斯达克退市,预计将于2027年解散。
2024开年便遇裁员事件创新高,全球医药产业链市场压力依旧值得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策收紧、收入减少,生物制药企业自上而下承受多方考验。仍在苦苦坚持的biotech,动辄30%以上的裁员,多轮裁员、业务出售+裁员,各种手段用尽,只为保持现金流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