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协议终止后,加科思将重新获得之前授予艾伯维的该等SHP2抑制剂的全球权利,包括在全球范围内与SHP2抑制剂相关的所有开发、商业化、生产、监管活动的决策权。加科思亦将拥有该等SHP2抑制剂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预订权。
大药厂的一举一动,向来是创新药研发的风向标。SHP2一度是大药企们押注的明星靶点,国内外药企争相布局,如今却惨遭赛诺菲、艾伯维相继退货,SHP2抑制剂的未来又多了一层阴影。
从产品授权交易来看,从去年吉利德与云顶新耀、礼来与信达生物,到今年渤健与诺诚健华、百济神州与Leap Therapeutics、艾伯维与加科斯……面对医药创新的不确定性,叠加资本市场市场“寒冬”压力,部分跨国企业与本土Biotech/Biopharma的关系,似乎正在走向“分手”的边缘。
01
赛诺菲、艾伯维相继“退货”
SHP2是个“坑”吗?
SHP2,也称为PTPN11,是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磷酸酶“不可成药”是药物研发领域的的共识,SHP2也不例外。
直到2016年,诺华公布了首个SHP2变构抑制SHP099,改变了以往针对蛋白磷酸酶催化域的设计策略,为SHP2靶点的研发指明了方向。此后,诺华又在SHP099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最终得到了全球进度第一的SHP2抑制剂TNO155。
虽然SHP2抑制剂的研发并不顺利。但业界认为,SHP2抑制剂与各种致癌驱动因子的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在规避耐药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即使SHP2抑制剂单药效果不佳,通过联合用药依然大有可为,这也是SHP2备受追捧的原因。
2018年,赛诺菲以5.5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与Revolution携手共同研发RMC-4630。
随后,艾伯维、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等大厂也相继加入SHP2抑制剂的争夺中。
SHP2抑制剂俨然成为药物研发的新“掘金地”,各大药厂纷纷布局,期待全新的重磅抗癌药物产生。目前,针对SHP2靶点尚无药物获批上市,美股biotech有Relay、Erasca和Revolution在临床阶段,中国biotech也有多款进入临床阶段。
然而,火热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SHP2抑制剂临床数据的不断出炉,赛诺菲开始心生悔意。去年12月,在与Revolution Medicines共同开发SHP2靶点四年后,赛诺菲最终选择放手,退回当年重金买下的RMC-4630。合作终止后,Revolution将重新获得赛诺菲之前根据协议获得的RMC-4630所有全球权利。
如今,艾伯维亦宣布退回加科斯SHP2抑制剂JAB-3312。
风向转得太快,一时间,让已经入局SHP2的药企们懵了方向。
关于退回RMC-4630,赛诺菲没有作出过多解释,声称该决定是因为战略布局而做出了取舍。不过,从RMC-4630公布的一些临床数据来看,其能否兑现预期仍存在一定挑战。
加科思也在公告中强调,合作终止的缘由是“艾伯维基于资产组合与战略决策原因就双方的许可及合作协议发出终止通知”。言下之意,“退货”与产品无关。
根据加科思公告,目前,加科思SHP2抑制剂(JAB-3312)正在进行Ⅱa期全球试验。加科思仍在致力于推进其全球临床开发计划,包括KRAS G12C抑制剂等多种联合疗法和各种肿瘤驱动因子抑制剂的靶向疗法。JAB-3312联合Glecirasib(加科思KRAS G12C抑制剂)的临床数据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发布。加科思表示,其有信心并致力于加快SHP2抑制剂的全球开发。
据了解,加科思SHP2抑制剂海外权益授予艾伯维,已获得6500万美元首付款和里程碑费用。
三年前,2020年6月,艾伯维和加科思宣布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加科思的2款SHP2抑制剂。艾伯维将获得SHP2项目的独家许可权,加科思将继续开展JAB-3068和JAB-3312的早期全球临床研究,直到艾伯维开始开展全球的开发和商业化,相关研发费用由艾伯维承担。
授权的首付款为4500万美元,研发里程碑3.1亿美元、销售里程碑为5亿美元。2021年6月,JAB-3312完成首例全球联用临床的患者入组,获2000万美元的研发里程碑收入。
业界人士指出,药物研发成本高企,且早期临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SHP2最终能否成药仍有待时间验证。在跨国药企普遍收缩战线的大背景下,艾伯维砍掉部分非核心管线,“割肉离场”也是合乎逻辑的选择。
02
MNC与Biotech走向“分手”?
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助力下,中国Biotech企业的研发实力显著提升,优质资产不断涌现,吸引了国内外的诸多关注,引进和对外授权的合作也趋于频繁。
随着近两年创新药项目的引进和对外许可授权交易的增多,“退货”事件的发生变得更加频繁。
……
据不完全统计,单2022年至今,国内外就发生了超过20起类似产品“退货”事件。
层出不穷的“分手”事件也再次给医药创新企业敲响警钟。
对于本土创新药企而言,MNC有着更加成熟的药品商业化经验及销售网络,也有更充裕的现金流,合作能够一定程度能够缓解创新药企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借助于大型药企的商业化,创新药企的相关品种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销售预期。
然而,在资本寒冬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在现金流紧缩的压力之下,全球各大药企普遍选择收缩战线,砍管线已是常态,MNC往往聚焦那些潜力较大、回报率高的核心产品。除了产品本身的原因以外,也有的MNC因为聚焦业务发生转移,临床开发的数量和排列的优先级发生变化,选择“退货”。
创新药产业链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不是每一笔交易都能完美走到终点。对于交易双方而言,不仅需要敬畏新药研发的风险,更要以审慎之心把控交易合作中的协议条款设置,维护好各自的权益。
“战略调整”是“退货”事件频发的一大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合作”或“分手”,都是企业对继续开发风险和未来临床价值的综合权衡后做出的选择。不过,“分手”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对授权方而言,如果管线不受重视,导致进展缓慢,被竞争对手超过而失去先机,对产品而言才是打击。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