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带量采购、重点监控、专项整治政策的多重叠加,医药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这不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诘问,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挑战。
药品集采方面,综合目前各方信息来看,从六月开始,已经至少有三个省左右,将正式开启省级大规模的集采大战。中成药+生物药+化药,一并考虑。
除此上述项目之外,还有省际带量采购联盟项目,今年将继续开始。分别是江西联盟、广东联盟、八省二区相关项目。同时,各省已经频繁开始对常规挂网进行调整(江西征求意见、广州征求意见、安徽正式稿等),省级层面的药品价格调整已经箭在弦上。
另外,今年还有一个明显的风向就是二次议价的快速跟进。张家界等地的地级市议价,同样将对企业省级层面的价格体系统一构成挑战。
重点监控方面,国家卫健委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目录已经出台,30个西药,第一批13个品种未进入第二批但继续监控1年。同时,各省在前期制定的重点监控目录基础上,正在合理修订、增补、调整,进了这样一个目录,且不说量价齐跌,至少在临床使用角度,会慎之又慎。
专项整治方面,国家医保局、最高检、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卫健委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运用好现有的监测大数据,对医保结算费用排名靠前的产品予以监测。化药、中成药、中药饮片、高值耗材各 30个。说句实在的,这次专项整治,是形势逼迫得有关方面不得不出手干预。
如果说专项整治是政策层面,那么5月15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知识库、规则库框架体系(1.0版)》则是技术层面,意味着医保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在全国层面有了统一的规范框架。在此框架指导下,赋予各地医保部门充分的自主权限,在国家“两库”的框架体系下结合本地实际增补规则和知识,自主设定参数、指标、阈值、应用场景等。这对基金强化监管,打击“骗保”,在技术、政策层面起到了完善作用。
从药品集采、重点监控再到专项整治,再到专项整治的技术层面的路径挖掘与铺陈,最近的政策,直中靶点,不约而同,四面八方,合围聚拢,相信大多数医药企业从业者都会感到政策在收紧、市场在规范、行为在约束。
那么,企业应该怎么做?建议如下:
1. 不要触碰集采红线。
笔者早就说过,虽然说千军万马进集采,目的不同,方向不同,但对大多数企业说,能不进集采自然是不进为好。不进集采的前提是,自身增长要理性,产品价值要放大,市场行为要规范。每年行业平均20%多的增长,今天不进,明天也会进。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要清楚自己品种在市场中的排名与位置。
2. 品种临床证据要充分。
从第一批再到第二批,总体来看,有的药品是指南推荐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提及的品种,有的是一些临床疗效不明确却用量较大的品种,而目录制定方从改善临床用药合理性的角度出台国家及地方的目录无可厚非,这就要求企业要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多考虑,将品种打造成过硬的硬通货,疗效更加确切,适应症更加对路,毕竟这个目录从国家到地方都是动态调整的。
3. 市场行为要合规。
集采串标、行为灰色、欺诈骗保,诸此等等,进入2023年,行业乱象并没有消减多少。但企业不能低估了有关方面治理行业生态的决心。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这是按照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相关职能调整情况,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工作机制成员单位进行调整后,首次对纠风工作进行部署。笔者粗粗一看,这份文件涉及面广,几乎遍布医药领域各个方面与角度,堪称360度无死角围剿。这个关键时候,医药企业行事更要慎之又慎,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这是一阵风,也不要认为过去做的事情现在或将来就不追究了,很多事情,有关方面已经在着手分析,力求将问题加源头最终连根铲除。
面对“集采+监控+整治”等多重政策抢逼围,企业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产品,合理增长,规范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各种政策,走得更远。
如果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