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 阿郎
来自 | 蒲公英(ouryao.com)
5月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共十章181条。
【解读】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距离2002年8月4日根据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第一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上一版)而修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0号)快20个年头;距离上一次2016年6月1日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第666号令《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也已快6个年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解读】和前两版比较,增加了最新《疫苗管理法》依据。
第二条【药品管理基本要求】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循科学要求和伦理准则,全面防控风险,落实责任,推进体系建设,提升管理能力,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可及。
【解读】要求与药品相关的所有活动均要遵循科学和伦理,强调风险管理,与新《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相呼应,落实新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主体责任,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和可及。
第三条【能力建设】国家推进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推进与药品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的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研究和运用,推进药品监管工作科学化、国际化。
【解读】强调药品科学监管,鼓励创新,和国际接轨。
第四条【政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药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研究解决重大药品安全问题,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落实药品安全管理责任,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督促严格履行药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解读】药品监管继续推行“四个最严”,药监部门要科学、高效、权威,强调监管能力、体系和现代化。要求国家、省、市县政府要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工作进行评议、考核,保证药品安全监管要履责到位。
第五条【技术机构设置和指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指定国家药品专业技术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产业发展和监督管理需要,设置或者指定药品专业技术机构。 地方药品专业技术机构的设置或者指定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国家药品专业技术机构应当加强对地方药品专业技术机构的技术指导。
【解读】允许国家局设置技术机构进行辅助监管,直属单位如药品审评中心、中检院、药典委、审核查验中心、药品评价中心等;各省局可设药检所、审评认证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专业技术机构;并强调上一级专业技术机构应业务指导下一级机构。
第六条【信息化建设】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药品监督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在线政务服务和监管执法信息化水平,为药品行政许可、备案提供便利,推进监督管理信息共享,促进药品监督管理效能提升。
【解读】药品科学监管需要建设现代化的信息化系统。国家近几年已经上了药品年报系统、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系统、药品追溯系统、原辅包登记系统以及各省局行政许可申请系统等,将来还会有品种档案、信用档案等一系列“组合拳”信息化系统,以提高效率、精准监管。
第二章药品研制与注册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七条【境内外研制要求】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上市为目的的药品境内外研制活动,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的相关要求。
【解读】监管在中国国内上市的药品,研发地可以在国内,也可在国外。出口国外的药品研制和注册不在此范围内。
【解读】国家局制订药品研发的药学CMC、药理毒理、临床等技术、审评、检验、核查等规范。
第九条【鼓励创新】国家完善药物创新体系,支持药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药品安全水平,在科技立项、融资、信贷、招标采购、支付价格、医疗保险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企业设立或者联合组建研制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开展药品的研究与创新,加强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药品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支持中药传承和创新,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开展中药的科学技术研究和药物开发。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国家制定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促进药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解读】国家鼓励研发创新,企业及科研机构要开发满足临床未能满足的创新药。国家支持中药研发,但中药是否现代化、国际化值得商榷。国家鼓励药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第十条【加快上市通道】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上市、优先审评审批及特别审批制度,鼓励药物研发创新,缩短药物研发和审评进程。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范围、程序、支持政策等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药品加快上市。
【解读】国家局出台和实施了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上市、优先审评审批及特别审批制度,近几年加速了研发新药的上市,从审评制度上保证获批新药质量水平不降低、获批时间大大缩短。
第十一条【药品标准】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为药品注册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关通用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国家药品标准。药品应当符合药品注册标准的要求。 国家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定高于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注册标准,并持续提高药品注册标准。
【解读】国家要求注册标准要高于或和国家标准(药典)一致,并鼓励企业持续提高药品质量。
第十二条【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国家实施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药品标准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国家药品标准实施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药品注册标准及时进行评估和修订。 国家鼓励符合规定的药品注册标准转化为国家药品标准。
【解读】国家鼓励持续提高药品标准。
第十三条【标准物质】药品注册申请人应当使用国家药品标准品、对照品;没有国家药品标准品、对照品的,药品注册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指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报送质量标准研究所使用标准物质的样品、来源及相关技术资料,供其依法研制、标定。 标准物质,是指供国家药品标准中药品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测试,具有确定的特性或者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给供试药品赋值或者鉴别的物质。 标准品,是指含有单一成份或者混合组份,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者生化药品中效价、毒性或者含量测定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对照品,是指含有单一成份、组合成份或者混合组份,用于化学药品、抗生素、部分生化药品、药用辅料、中药材(含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生物制品(理化测定)等检验及仪器校准用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解读】国家对标准物质、标准品、对照品的定义和详细规定。
第十四条【争议解决机制】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药品注册异议解决机制,妥善处理注册申请人对技术审评结论的异议,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
【解读】国家局要建立药品注册的争议制度。
第十五条【辅料和药包材标准】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关通用技术要求。
【解读】原料、辅料、包材要符合药典及其它要求。
第二节药品研制
第十六条【药学研究】药学研究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保证用于药品注册的药学研究行为规范,关键研究记录和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追溯。药品注册申请人应当对实施药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审核和评估,并对药学研究行为和结果负责。
【解读】药学研究要建立非GMP、GMP-like和GMP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数据管理规范,注册申请人要承担违规的责任。
第十七条【非临床研究】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是否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认证;符合要求的,发给认证证书。认证证书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开展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活动的,应当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至3个月期间,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申请延续。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应当在取得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机构进行。
【解读】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成为所有GXP质量体系中唯一需要通过认证、政府继续背书的体系认证。但GLP的安全性评价结果并没有得到国外规范国家的认可。
第十八条【申办者临床试验管理体系】申办者应当建立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评估和选择承担临床试验的机构和研究者,承担受试者保护、临床试验用药品质量和供应、试验数据管理、药物安全性信息收集评估处置与报告等责任。申办者委托合同研究组织承担相关工作的,应当确保其具备相应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并监督其履行职责。 临床试验用药品制备,应当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当具有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配备专门人员,统筹实施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试验用药品管理、资料管理等。临床试验研究者应当遵循临床试验方案,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实施临床试验,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确保临床试验数据和记录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解读】我国开展临床试验需要符合GCP规范;临床药品需要在符合GMP条件车间生产,但各省符合GMP标准会有所差异;临床数据也要符合数据管理规范。
第十九条【伦理审查要求】伦理委员会应当遵循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受理和协调处理受试者的投诉,保障受试者合法权益,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开展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可以建立协作互认的伦理审查机制,保障审查的一致性和及时性。
【解读】开展临床试验必需过伦理。
第二十条【申办者变更】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变更申办者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必要时重新核发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相应的药物临床试验义务和责任由变更后的申办者承担。
【解读】允许临床期间变更申办者,但义务和责任由变更后的申办者承担。
第二十一条【化学仿制药研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遴选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化学仿制药研发应当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选择参比制剂或者对照药物。
【解读】由国家遴选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
第三节药品上市许可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要求】药品上市许可申请人与药物临床试验申办者不同的,由药品上市许可申请人承担上市许可申请的相关义务和责任。 药品注册申请阶段,申请人与药品试制场地应当同属境内或者同属境外。
【解读】我国药品上市许可申请人基本就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承担包括药品研发及上市全生命周期的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只允许注册申请和研制场地同属国内或者同属国外,不允许跨境,将来会放开。
第二十三条【境外数据接受】申请人在境外取得的临床试验数据,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要求的,可用于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境外企业在境内进行的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符合相关要求的,临床试验数据可用于药品上市许可申请。
【解读】国内外临床数据只要真实、科学均可接受,这是一大进步,节省资源,可加快药品审批和上市。
第二十四条【药品注册申请人】药品注册申请人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具备药品研制相关的质量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赔偿能力。
【解读】强调我国药品上市许可申请人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一样,要承担质量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赔偿能力的“持有人三大能力”。
第二十五条【原辅包审评审批】化学原料药按照药品管理,与药品一并审评审批;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可以单独审评审批的原料药除外。化学原料药通过审评审批的,发给原料药批准通知书。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原料、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制度,设立统一登记平台,原料、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生产企业应当登记其产品信息和研究资料。 禁止使用国家已淘汰的原料、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解读】国家规定原料药按药品管理,既可单独审批,也可和制剂关联审评。原料、辅料、包材实施类似国外DMF备案登记制度;并禁止使用淘汰的原、辅、包。
第二十六条【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转换】已批准上市的处方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经过上市后研究认为符合非处方药条件和要求的,可以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评价符合非处方药要求的,可以转换为非处方药。 已批准上市的非处方药,经过不良反应监测及上市后研究认为存在风险隐患,不适宜按非处方药管理的,应当停止上市销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进行充分研究并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处方药的申请,经审评符合要求的,可转换为处方药;经评估认为风险大于获益的,应当注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并召回已销售药品。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主动对处方药、非处方药开展评估,按程序进行转换。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注册、转换程序和评价技术要求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解读】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可因条件相互转换,企业申请或药监部门可强制转换。
第二十七条【药品再注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原料药批准通知书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原料药生产企业应当在药品注册证书、原料药批准通知书届满前12个月至6个月期间申请再注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予以再注册。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原料药生产企业为境外企业的,应当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再注册申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原料药生产企业为境内企业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再注册申请。
【解读】药品再注册5年一次,提前12个月至6个月申请。持有人为国内的,则到省局办理;持有人为国外的,则到国家局办理。
第二十八条【儿童用药】国家鼓励儿童用药品的研制和创新,支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发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品新品种、新剂型、新规格,对儿童用药品予以优先审评审批。在药物研制和注册申报期间,加强与申办者沟通交流,促进儿童用药品加快上市,满足儿童患者临床用药需求。 对首个批准上市的儿童专用新品种、剂型和规格,以及增加儿童适应症或者用法用量的,给予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市场独占期,期间内不再批准相同品种上市。 鼓励申请人在提交药品上市许可申请时提交儿童剂型、规格和用法用量等的研发计划。
【解读】国家鼓励儿童用药的开发,可优先审评审批。
第二十九条【罕见病】国家鼓励罕见病药品的研制和创新,支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罕见病药品研制,鼓励开展已上市药品针对罕见病的新适应症开发,对临床急需的罕见病药品予以优先审评审批。在药物研制和注册申报期间,加强与申办者沟通交流,促进罕见病用药加快上市,满足罕见病患者临床用药需求。 对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新药,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承诺保障药品供应情况下,给予最长不超过7年的市场独占期,期间不再批准相同品种上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不履行供应保障承诺的,终止市场独占期。
【解读】国家鼓励罕见病(孤儿药)的开发,可优先审评审批,并对创新药享有7年的市场独占期。这和美国是相似做法。 第四节中药注册管理
第三十条【中药定义及管理制度】《药品管理法》所称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等。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促进中药高质量发展。
【解读】中药定义,鼓励中药高质量发展。
第三十一条【中药审评总要求】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遵循中药研制规律,科学合理设置中药审评技术要求,建立中医药理论、中药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
【解读】中药研发何去何从依然值得商榷。
第三十二条【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资源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原则上不包括来源于基因修饰动植物的物质以及经化学等修饰的物质。 国家鼓励使用道地药材,严格限定野生动物入药。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研制、生产中药应当进行资源评估,保障中药材来源、质量的稳定,避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解读】中药材的来源规范管理。
第三十三条【实施审批管理的中药材】国家鼓励培育中药材,增加新的药用资源。 新发现的具有药用价值且来源于动物、植物或者矿物的物质,以及来源于从境外引种的药用植物的物质作为中药材使用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将其收载入实施审批管理的中药材品种目录。
【解读】培育新的中药材资源可获得国家局审批。
第三十四条【药材进口及其口岸管理】药材应当从国务院批准的允许药品进口的口岸或者允许药材进口的边境口岸进口。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海关总署组织对申请增设允许药品进口口岸和允许药材进口的边境口岸进行评估。允许药品进口的口岸,应当符合国家战略区域规划要求。 进口药材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规定。少数民族地区进口当地习用的少数民族药药材,尚无国家药品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应的地方药材标准。 首次进口药材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后,向口岸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备案。 首次进口药材,是指非同一国家或者地区、非同一申请人、非同一药材基原的进口药材。
【解读】中药材进口管理。
第三十五条【中药材标准】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的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地方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地方药材标准在收载入国家药品标准并颁布实施后即行废止。
方案一:地方药材标准收载的药材应当限于在本地区销售使用。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销售使用的,应当向销售使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方案二:地方药材标准收载的药材应当限于在本地区销售使用。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销售使用的,应当经销售使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中成药原料涉及地方药材标准收载药材的,应当按中药注册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解读】地方药材标准可由各省制订,但得到国家局备案。地方药材标准原则上不能跨省销售使用,但备案或批准后除外;地方药材标准一旦收入国家药品标准,则地方药材标准即行废止。
第三十六条【中药饮片审批管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将毒性中药饮片、传统按照制剂管理的中药饮片、部分采用复杂工艺炮制的中药饮片以及其他需要审批管理的中药饮片纳入实施审批管理的中药饮片品种目录。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列入目录的中药饮片实施审批,并核准其质量标准、炮制规程等。 国家对中药配方颗粒实施品种备案管理,在上市前由生产企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解读】国家制订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品种目录。中药配方颗粒实施国家备案制,但上市前得到省局进行备案。
第三十七条【饮片跨省销售】
方案一: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饮片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销售使用的,应当向销售使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方案二: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饮片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销售使用的,应当经销售使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解读】各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饮片原则上不能跨省销售使用,但备案或批准后除外。
第五节药品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十八条【专利链接】药品注册申请期间专利权存在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裁决,期间不停止药品技术审评。对通过技术审评的化学药品,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院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或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行政裁决作出是否批准上市的决定;超过一定期限未取得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或者行政裁决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批准药品上市。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药品专利信息登记平台,药品注册申请人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规定登记药品专利相关信息,并说明涉及的相关药品专利及其权属状态。 药品注册申请人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其登记的专利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解读】未能裁决侵权专利的药品可获国家局批准;国家建立药品专利信息登记平台;药品注册申请人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自行对其登记的专利负责。
第三十九条【促进仿制药发展】国家鼓励仿制药发展,对首个挑战专利成功并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仿制药,给予市场独占期。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该药品获批之日起12个月内不再批准同品种仿制药上市,共同挑战专利成功的除外。市场独占期限不超过被挑战药品的原专利权期限。
【解读】首个挑战专利成功并获批上市的化学仿制药,国家给予市场独占期1年。
第四十条【数据保护】国家对获批上市部分药品的未披露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外的其他人不得对该未披露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不正当的商业利用。 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获得药品注册证书之日起6年内,其他申请人未经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同意,使用前款数据申请药品上市许可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许可;其他申请人提交自行取得数据的除外。 除下列情形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披露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数据: (一)公共利益需要; (二)已采取措施确保该类数据不会被不正当地进行商业利用。
【解读】国家对获批上市部分药品的未披露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保护期为产品获批后6年,公共利益或用于不正当商业用途的除外。
第三章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第四十一条【总体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应当建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全过程持续符合法定要求,持续具备质量管理、风险防控、责任赔偿等能力。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对药品全生命周期及各环节负责,并具备质量管理、风险防控、责任赔偿三大持有人能力。
第四十二条【持有人资质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药物警戒部门,按照相关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配备专门的质量负责人、质量受权人、药物警戒负责人,履行质量管理、上市放行、药物警戒等职责。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质量负责人、质量受权人、药物警戒负责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具体管理规定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是获生产许可A证或B证的机构,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药物警戒部门,配备专职的质量负责人、质量受权人、药物警戒负责人等关键人员。
第四十三条【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健全疫苗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全过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除具备《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根据预防接种需要,保证疫苗生产和供应。
【解读】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除具备通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要求外,还需要对疫苗全过程、供应全链条追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疫苗生产和供应。
第四十四条【境内代理人的指定与变更】
方案一:药品上市许可批准前,境外申请人应当指定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企业法人作为境内代理人,境内代理人相关信息在药品注册证书中载明。
方案二:药品上市许可批准后,境外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指定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企业法人作为境内代理人,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境内代理人登记后产品方可上市销售。 境内代理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药品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配备相应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境内代理人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登记。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批准前,国外申请人需要有国内代理人履行持有人的职责,在药品注册证书中载明;药品上市许可批准后,国外申请人需要有国内代理人获得B证,代为履行国外持有人的职责。
第四十五条【药品追溯义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并实施药品追溯制度,按照规定赋予药品追溯标识,建设信息化追溯系统,向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使用单位提供追溯信息,及时、准确记录并保存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信息,实现药品可追溯,并按照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供追溯数据,为公众提供药品追溯信息查询服务。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履行药品追溯义务和责任。
第四十六条【药物警戒义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药物警戒体系,指定药物警戒负责人、设立独立的药物警戒部门,负责收集、跟踪分析疑似不良反应,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并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履行药物警戒义务和责任。
第四十七条【持有人对委托行为的管理责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生产、销售、储存、运输药品及药物警戒工作的,应当对受托方的质量保证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与其签订委托协议和质量协议,并监督受托方履行有关协议约定的义务。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履行委托行为的管理义务和责任。
第四十八条【风险管理计划和上市后研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制定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计划,主动开展上市后研究,对药品生产、流通及使用中影响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因素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及回顾。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制定和实施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计划。
第四十九条【备案和报告事项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药品上市后变更的监管,发现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已实施的备案类变更或者报告类变更的研究和验证结果不足以证明该变更科学、合理、风险可控的,应当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改正并按照改正后的管理类别重新提出申请,对已上市的药品开展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履行变更备案或报告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十条【上市后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基于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上市后研究情况,定期开展上市后评价,对药品的风险和获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根据评估后的上市后评价结果,依法采取修订药品说明书、提高质量标准、完善工艺处方、暂停生产销售、召回药品、注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等措施。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履行药品上市后研究及采取降低风险措施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十一条【药品上市许可转让】变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同一品种有不同规格的,所有规格应当一次性变更为同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变更过程中,药品的生产场地、处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同步变更的,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解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依程序变更持有人主体,但变更要遵守国家上市后变更相关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