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的58家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在刚刚过去的11个月内,竟然被查出1000多个不规范生产的问题,其中包含大大小小的质量隐患100余个。这组抽查数据,让药监部门也大吃一惊:“100余个隐患,意味着很多可能,而药品领域是不容有失的。”
今年以来,上海市食药监管局彻底打破了以往的监管模式,全覆盖地走入了每一家高风险的药品生产企业。“我们不能被劣药事故牵着鼻子走,而是要监管在前。”市食药监管局副局长唐民皓说。
改变药监模式两大弊端
在梳理历年的监管情况后,上海药监部门发现,过去的药监模式存在两大主要弊端:一是监管资源分散;二是“罚没款主义”倾向明显。
在药监部门内,药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主要靠监管部门和稽查部门负责,前者主要以例行常规抽检为主;后者则秉持“跟着举报行动”的工作习惯。目前,上海本地共有26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实际生产的企业数为232家,在全国属于药企较为集中的区域,发生药品风险的几率相对较高。而本市安监队伍人员配备不足百人,客观上很难做到高质量的全覆盖检查。于是,今年开始,上海整合了两支队伍的资源,并根据药品的风险指数选定了58家高风险药企,由市级药监部门直接负责监管。这些高风险药企包括抗生素类、血液类、疫苗类、中药注射剂等一些全国药品伤害事件的高发品种。
截至11月末,本市对高风险企业的日常监管稽查年平均次数达到了6.1次,最多的一家企业,11个月内查了17次。
稽查人员向记者罗列了今年查到的一些具体案例:某公司生产的16.6万支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因瓶贴有效期打印错误,在未采取任何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擅自用自来水浸泡更换瓶贴;某公司8批注射液无菌检验异常,却不做成因分析,准备对95万支7批药品放行出厂;某公司发生儿童乙肝疫苗存在混批号现象等等。
由于发现及时,药监部门得以将这些安全隐患一一扼杀在厂门之内。
罚没款不再是主要指标
“过去每年年终考核的时候,罚没款的金额是我们的一项主要指标,可今年我们却并不看重这些了。”市食药监管局稽查处处长王有志说。他坦言:“我们过去跟着举报走,却忽视了早发现;过去重视罚没款,却忽视了防范安全隐患的数量。中国现在的药品安全形势并不乐观,再不转变方式,很可能会出问题。”
对于稽查人员而言,罚没款的案件多为发生纰漏后的事后处置。而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起到保障药品安全的作用。
“今年的做法只是我们转变药品安全监管方法的第一步,我们期望未来将主动执法更进一步,给予生产企业更多的压力,让他们无法忽视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唐民皓希望,明年被药监部门发现的安全隐患数量能够进一步减少,让上海药品的源头安全些,再安全些。
信息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fluconazole pill
go betamethasone 0.05%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们:
三、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