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总局发布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准文号共计16.7万个,其中化药品种占63%,中药品种占36%,生物药占1%。化药中绝大部分为仿制药。仅570种基本药物就涉及3.3万张文号、2400多家生产企业。
按照市场规律和经验,一种药品的经营,其生产企业如果在10家之内则较易盈利;若达到30家以上就难有利润了;如果达到了50家甚至上百家,就会引发无序竞争,甚至出现质量风险,更妄谈进入国际市场。
上海市药检所谢沐风副主任药师曾表示,在药品检定中发现,我国有些仿制药质量标准偏低,对仿制药研究的深度不够,仿制只做到了有形,远远达不到“神似”。
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2013年国家总局要求,从当年开始遵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方案>原则,36家药品检验机构建立与国外被仿制药生产企业及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渠道,收集市售样品,以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做好评价方法的研究。有75个品种成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第一梯队产品。
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秘书长程增江认为,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对药品需求旺盛,仿制药在降低诊疗费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提高仿制药的制造水平和内在质量,通过提高疗效降低诊疗费用,逐步做到与原研药“神似”,是医药产业提升总体水平的需要,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和方向。
不久前,在药品研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举办了一场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专题的沙龙活动。活动中,参与者在有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路径选择、技术手段等问题的讨论中争得面红耳赤。
一位参会的药学资深专家透露,现在专家层面在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采取的路径方面分成了两派,一派拥护日本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采取的“体外溶出度”评价方法,另一派则推崇欧美倡导的生物等效性实验方法。目前,这两派争执不下。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企业都忙着“掘金”仿制药,大量品种上市。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不同来源的同一种药品,患者服用后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差异。于是,日本在1990年成立了专家团队开展仿制药再评价,1998年推出了<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提高已上市的口服固体制剂的内在质量。
日本仿制药评价的重要手段就是体外溶出度试验。谢沐风表示,溶出度曲线检测在日本被证明是仿制药再评价的有效方法,从而铸就了日本仿制药标准最严的美誉。但是,采取该方法必须严守两条底线:一是找准原研制剂对照品;二是必须找到原研药核心的溶出曲线,也就是把原研药的“筋”找出来,曲线不能比歪了。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做到这两条,仿制药与原研药能达到90%的一致性。
生物等效性试验是另一个一致性评价的路径。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拥护者认为,仿制药只有正真用于人体试验,才能评价其与原研药是否一致,而溶出度曲线是模拟状态。
“生物等效性试验要求更高,花费也更大,是欧美普遍采用和认同的方法。但应该看到的是,国内企业所做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已经打了很多折扣,与欧美所做的试验差距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此方法是否能评价出一致性也得打个问号。”一位业内人士说。
今年以来,国家总局副局长孙咸泽带队在全国大范围开展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调研工作,凸显国家总局在此事上的重视和谨慎。
马志强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势在必行,企业都在等待详细的操作落实方案。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已经将仿制药重新定义为“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这是仿制药评价的重大转折,也彰显了我国仿制药全面提升质量、制造工艺水平的决心。
应该看到的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也有表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已属于政策组合拳之一,全面开展时机已到。
文/中国医药报记者 方剑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