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产学研结合共破中药生产“第一车间”难题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5/9/18     点击: 326

药材好,药才好,作为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中药材种植的科学、规范与否决定着下游中药产品的质量。


在日前于云南丽江举办的“2015中国首届中药生产企业与中药材种植企业战略峰会”上,丽江市和玉龙县政府分别与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签订<滇西北中药材战略合作协议>、<中药材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丽江得一集团与广药集团广州采芝林药业、天士力集团中药开发产业有限公司、九州通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等8家药企签订<滇西北中药材产业发展协议>。制药工业企业“反哺”中药材种植产业,破解困扰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瓶颈问题,正得以实现。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进步


“我国有中药材基地2100万亩,种植的品种约200个左右,占常规使用品种的40%以上,基本满足了中药工业和饮片的需求。”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指出,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追求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脚步从未停歇。


截止到2014年,全国有152个基地、66个品种通过了GAP认证,这表明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近几年开展了“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的评选活动,共评出29个基地30个品种,大大促进了种植企业提高药材质量的积极性。


王卫权介绍,近年来我国中药材基地建设越来越规范,无论基地的组织形式、种植的技术管理,还是质量意识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和进展。各地政府对地区中药材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许多地区制定了中药材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中药工业企业“反哺”中药农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中药工业企业更加重视自建、合建原料基地,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人力物力。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的源头建设越来越重视。”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介绍,工信部从“十二五”开始,共扶持了260个中药材基地、105个品种,扶持资金从“十一五”的年2100万元到“十二五”的年2.5亿元,增长非常大。国务院4月27日正式下发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是我国第一部中药材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


“为确保目标实现,规划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这是中药材种植产业的一个机遇。”张军说。


多小散乱仍然很普遍


“一差、二小、三落后”,王卫权简单列举了当前中药材种植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差即质量差;小即规模小,基地种植药材占中药原料比重小;落后即技术管理落后、机械化程度落后、市场信息落后。“中药材作为中药及保健食品等的源头越来越受关注,做好中药材源头建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王卫权说。


“当前中国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薄弱,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会长云大路指出,中药材种植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多、小、散、乱”的现象相当严重。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种植技术原始,培育技术落后,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供求信息交流不畅,价格起伏幅度过大;种植企业对市场情况和国际检测和认证要求不了解,这些都阻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云大路认为,中国中药材种植还没有上升到以有效成分为基础的科学种植。具体来说,没有系统化地对相关品种进行研究;没有考虑到土地资源的保护、产量的有效提升、有效成分和主成分的保持、防病抗灾能力的提升;先进栽培技术的开发应用乏力,如无土栽培、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的应用和开发等。特别是缺乏细化的原材料种植、生产、仓储、物流等标准,包括种植过程控制的质量标准,如灌溉用水要求、种植规范要求、环保要求等;相关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如物理规格、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硫残留物等;中药材生产、仓储、运输等标准。


此外,未形成有效的原产地制度,未形成国家级别的、对知名品种原产地的保护政策,未形成系统的以国际自愿认证体系为基础的对知名产地、知名品种、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保护。


建好“第一车间”需多方努力


“做好中药源头的质量把控,是我们这一代制药人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做贡献的重要使命。”王卫权指出,种植养殖企业一定要在明确国家中药行业总体政策的前提下,更好地确定企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契合点,做到“前进不掉轨,发展不偏向”。中药材的基地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确定发展的方向。


云大路认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药事业及中成药工业,结合现代植物药技术,研制开发中成药新品种,是中国医药工业与国外竞争对手一争高低的优势条件和决胜“法宝”。在中药材种植领域,也需要提高现代植物药意识,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研究。


比如通过DNA测试,对药材进行有效鉴定,包括产地;推动原产地标准、标签和认证体系的建设,树立品牌效应,确立产地优势,鼓励良好生产的农户和生产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产品的收购标准、等级评定标准等;推动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GAP、物流运输体系等,以及有机中药材认证和标签等。


“种植企业想卖大价钱,制药企业想找便宜货,药农只看短期利益,共赢共享体系难以搭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魏胜利建议中药材种植企业与制药企业牵手,形成企业开发技术,种植落实生产的产学研资合作共赢的局面。


王卫权也建议中药工业企业把企业所需求的原料划分战略等级,与种植企业建立合作共同体,按轻重分类的方式把控企业自身原料的源头。“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一定要建立起合作机制,以品种做桥梁,以利益做纽带,寻求合作发展的共同点,首先可在常用大宗、地域特色突出的中药材品种上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文/中国医药报记者 徐亚静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QQ在线咨询: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5*9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