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管理法>征求意见数月,业内关注不减,本版特别推出高管看“法”专栏,聚焦热点,反馈呼声,本期首先关注辅料管理_
药法为辅料许一个未来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副所长
赵凤光:辅料采购入项目管理
[人物印象]
如今,在以客户、市场为导向的医药行业,项目管理理念已经开始融入产业的方方面面。针对药品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知识,赵凤光不仅利用新浪微博、科学网博客等平台和业内朋友分享丰富的内容,还多次参与并组织线上线下的项目管理交流活动。
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项目本身不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工作,且具有独特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导致项目管理充满了挑战。我平时从事项目投资的工作比较多,在项目管理经验方面也还在不断地积累和学习。”
通过交流与对话,记者深深感受到,赵凤光是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他乐观地坚信,随着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深入推进,在<药品管理法>和<药典>修订的大背景下,药品制剂企业对辅料的质量和安全将有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将更加注重项目管理的意义。
作为常年在药品制剂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医药从业者,我对辅料采购环节的重要意义体会较深。
我国药用辅料市场供需脱节的状况持续存在,但辅料行业的发展与制药工业的密切关系毋庸置疑,一个好的辅料可以成就一个制剂,一个新的辅料更可以改进一个剂型,<药品管理法>修订针对药用辅料的条款,无疑将有助于净化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医药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的氛围日趋浓厚,但药物研发周期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成功率越来越低,企业利润也越来越薄,无疑对成本控制和研发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实践将能更有效地应对相关问题。
药品制剂生产企业作为药品质量的责任人,在政策推动下将更加注重上游辅料供应商的质量,自觉把好“进门”关,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安全,也将促使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和辅料产品质量标准得到提高。
因为长期负责技术投资调研和项目管理,<企业化项目管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深,以书中谈及的企业为例,天士力从2002年开始推行项目化管理,而在采用项目管理前,曾发生辅料替换导致企业损失的事件。企业计划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新产品A10工艺流程中的辅料T01替换成另一种更便宜的辅料。技术部在接受该项目后,决定用T02作为替代辅料,工艺打通并在批准实施后,采购部却发现,国内的T02生产商转产,必须进口才能替代,而进口辅料的价格是T01的1.5倍,无奈只能暂停该项目。
虽然企业的技术部、采购部都尽到了自己的职责,都做好了自己部门该做的事,但企业还是在辅料采购中蒙受了损失,这就是企业必须重视跨部门项目管理的意义所在。
随着药物制剂企业的内控管理、对辅料企业的审计等工作的完善和开展,项目管理的理念应该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这是我一直坚持和强调的。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李若山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师,此前他曾撰文指出,请购与审批、供应商管理、采购的执行实施、验收入库和领用、付款管理控制等是企业采购流程中的项目管理关键环节,我认为这也同样适用于药品制剂企业的辅料采购。
博爱新开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坚强:品种标准接轨国际
[人物印象]
没有预约,没有提前发送采访提纲,还在出差途中的王坚强似乎是在登机前的空隙接受了采访,语速稍显急促。但这并不妨碍他把专业名词解释得一清二楚,观点也丝毫不含糊,还能把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他颇具耐心,也善于举例,遇到让他痛心的行业问题,他会不客气地直接指出或“抬抬扛”。
王坚强坚定地认为,辅料行业的低价暗藏风险:“重价格、轻质量”将导致企业竭泽而渔;“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发凸显。“不公平,一些低质的便宜辅料搅乱了市场,好企业的产品做得再好,价格却没有竞争力。如此一来,原本就不受重视的辅料,可能暗藏更多风险。”吃到肚皮里的药用辅料如何才能更安全,王坚强在访谈中表示,这是他最关注的事。
目前,国内药用辅料的法规管理存在很多矛盾,如监管目标与现行监管办法脱节、产品品种众多与产品标准缺位、不同企业的辅料GMP实施水准差别太大等,以及不少企业产品申报批件等待时间过长。
成系列产品的品种管理和标准设置也与国际通行办法脱节,聚维酮(PVP)是高分子聚合物辅料,按照分子量分布可分为很多品种,如K12、K15、K25、K30、K90等。在国内,不同K值的品种按照性质不同的产品对待,按照<药品管理法>,每个品种的报批都要按新药流程完成。即使已经有了K12和K15的产品批件,如工艺需要K13品种,辅料企业也要重新向药监部门申请另批一个新辅料聚维酮K13批件,工作量大增。
国外的普遍做法是,将不同分子量的聚维酮列为一个产品(即聚维酮)来管理,在其他理化指标和杂质设定统一的要求外,对其不同分子量范围的子品种,用设定K值和允许实测K值范围来规范,比如设定K值≤15,实测K值不允许超过设定值的85%~115%;设定K值>15时,允许变动在90%~108%。按此规定,只要制药企业有需要,K26、K28、K35都可以作为可接受的、符合药典规范的品种,不需要单独申报批件。
除了聚维酮,聚乙二醇也存在不同分子量必须分别申报的问题。
目前,聚维酮标准存在的问题是现行2010版的产品标准要求太低,如残余单体NVP这个指标,2010版还是规定0.2%(2000ppm)以下,欧洲、美国、日本等药典早在2003年就将其从1000ppm以下调整到10ppm(0.01%)以下。这个NVP对人体是有害的,况且不论进口辅料聚维酮早已达到该标准,目前国内除了新开源外,还有至少2~3家企业在技术上可以达到这个要求。而且,非常难以启齿的是,新开源的化妆品级PVP的残单已经将内部标准规定在100ppm以下、工业级PVP规定在500ppm以下,但是国家标准的、要吃到肚子里的药用辅料聚维酮只要求2000ppm,这个早已与国内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实际脱节,需及时跟进国际标准。
药用产品安全监管“严”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但目前国内很多辅料企业还达不到真正的GMP标准,建议加快药用辅料GMP的规范标准制定、培训、落实和认证工作。由于生产企业众多,辅料企业的GMP生产体系全部由官方认证也不太现实,国际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正推动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辅料GMP认证工作,第三方机构可承接企业的GMP申请,对其进行审计、认证,并签发证书。官方则对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和监督,有“虚假放行”现象则处以高额罚款和吊销其资格,减轻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效率。
山东赫达股份公司总经理
毕于东:批文批复求速度
[人物印象]
采访过程中,毕于东认真聆听记者的每一个问题,略加思索后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十分干脆。正如其所在企业走专业路线一样,毕于东是个不折不扣的纤维素醚专家。“我们研发的^”、“我们发现^”、“我们正在做^”,一听就是一位干实事的老总。当谈到有关“问题胶囊”等某些辅料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时,他也毫不客气,尽显真性情。
在毕于东看来,辅料行业这么乱是因为行业几乎无法可依。而现行的政策似乎颇有点保护落后产能的意味。特别是新辅料审评审批的等待时间,感觉总是“遥遥无期”。此外,在他看来,国内辅料企业一直在成长,新品种不断涌现,各种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审批速度需要加快。
目前<药品管理法>针对辅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欠缺。立法迟缓造成的法律空白是包括药用明胶在内的药用辅料产业质量不高的根由之一。在标准体系、审批制度、信息共享等方面,政府应当加快推出和药用辅料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逐步解决目前辅料行业存在的问题。
山东赫达主导纤维素醚系列产品,其中医药级HPMC产能4000吨。近期,我们的战略是进行产业链的拉伸,计划3年内投入5个亿打造350亿粒HPMC植物胶囊规模的生产线。但一直在苦苦等待批文批复的具体指导意见以及国家药典标准。目前,厂房建设已经开始进行,预计项目第一期7~8个月就能建成。由于HPMC植物胶囊是动物明胶胶囊的重要补充和主要替代品之一,如果我国维持现有的HPMC植物胶囊行业准入政策不变,将不利于研发型企业的创新和成长。
不可否认的是,药品生产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按以往的经验,创新产品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文要花大量的等待时间,对一个有新辅料品种的生产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够按照预期销售获取利润,甚至于造成损失,将不利于企业长期持续投入研发,无法快速把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壮大。我们期待,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法律层面鼓励科技创新,给予创新产品更多关注。
国际药用辅料网CEO
施拥骏:备案管理节约审评资源
学高分子化工专业的施拥骏,1997年进入辅料领域,那时还只有“药用赋形剂”的提法,在他的印象中,2000年国内才有“辅料”的概念。他对行业专业知识的渴求有一股惊人的执着。记者在成都的一次辅料论坛上见到他时,他坐在第一排中间位置,抬头看屏幕、低头记笔记的认真劲儿,不亚于高考前的高三学生。
在多年来的行业打拼中,他对辅料行业的感觉是4个字:行业待兴。在他眼中,中国确实需要向国际取经。一方面,国外做服务,倡导订制生产,解决药企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国外从事相关专业人员的教育背景、综合素质较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人才优势。国内企业与国外合作少,担心技术偷窃。但事实上,欧美日等国际大型药用辅料企业进入,对国内企业有促进作用,加快了中国药用辅料行业的发展,带来新辅料、新技术,以及新的市场销售和技术的支持理念,犹如清风扑来,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而他坚信,未来,国际药用辅料企业与国内同行之间应该是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关系,国内企业需要保持一份不变的虚心。
辅料作为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关系人民用药安全。同时,药物疗效的差异性,辅料也起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我国药用辅料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现行<药品管理法>仅规定辅料必须符合药用需求,但辅料管理所制定的管理法规缺乏法律依据。只有上游安全才能保证下游安全。因此新法规应该越严越好,门槛越高越好。
另外,我国对药用辅料实行注册管理,审批周期较长,尤其是进口辅料和新辅料的注册申报一般平均耗时3~4年,高昂的时间成本阻碍了新辅料和进口辅料的引进和应用。尽管辅料实行产品注册管理,能够控制产品质量风险,但相比欧美国家较为成熟的备案管理制度(DMF)仍有不足。建议新法修订加快药品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建立辅料DMF制度。其意义在于,使制剂企业的质量主体更加明确,更加重视对辅料供应商的质量审计,有助于辅料生产技术的进步;监管部门只对真正有制剂厂家需求的辅料企业备案文件启动审批程序,有利于节约政府审评资源和提高审评效率。
此外,尽管未来市场容量巨大,但我国药用辅料起步和发展较晚,国内药用辅料在品种、质量、标准等方面整体水平与跨国企业相比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药用辅料的研发和应用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任务也依旧艰巨。实际上,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最难的三点分别是:技术门槛、标准品对照的选择以及小辅料难以获得。
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往往通过工艺来区别同一药用辅料品种不同的制剂性能,分别满足不同药品生产企业、不同药品制剂的需要。而我国的这种以药用辅料功能性指标为特点的产品系列尚未形成主导。中国药用辅料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在改革药用辅料注册管理制度的同时,市场要开放,引入自由竞争,促进国产辅料升级。
记者观察>>>
提高门槛,打开新窗
7月,南京。在一个关于药用辅料和药品包材的相关政策研究论坛上,北京的一位医生代表忍不住呼吁:“大输液袋越来越薄,安剖瓶口越来越小,玻璃容器一掰就碎,护士被扎手的现象太普遍了,我们企业产品的标准和设计是否可以再完美一些?”一位四川企业的董事长马上感慨:“不是技术问题,国内的企业完全有能力生产更好的瓶子,但是,国外一支卖七块,国内卖三毛二,低价的压力使中国产品锁定在最低端。”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高端药用辅料产品的国际竞争,创新将成为主旋律,并对“唯低价中标”的不合理现象形成冲击。“从招标和定价上扶持新型药用辅料和药包材”道出了企业内心最深处的呼声。
不可否认,中国药用辅料起步较晚,目前整体水平较低,多、小、散是行业的真实写照。药用辅料标准体系缺失是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药品生产企业使用的辅料执行标准不统一,有药品标准、食品标准、化工产品标准、化妆品标准,还有其他标准;另一方面,一些辅料如色素、矫味剂、助溶剂以及一些少量药品使用的较冷门辅料,都缺乏严格的药用标准依据,也无严格的审批制度。在此情况下,生产企业难以按照严格的药品标准生产,仅按工业或食品标准生产,直接用于药物制剂。这些客观因素制约着药用辅料行业向纵深发展。
目前,完善药用辅料和药品包材标准体系的呼声在业界持续发酵,行业对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也有很大期待。不少业内人士相信,在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国内数百亿元规模的药用辅料产业集中度将会明显拉升,竞争力较弱、产品结构差、不规范的小企业被兼并重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具备GMP标准和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化工类辅料企业可能在准入门槛提高后,被挡在门外。
实际上,药用辅料行业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倾斜:2015版中国药典新增辅料品种将达300余种,并首次纳入中药炮制辅料;药品注册审评,一并进行药用辅料和药包材审评的关联审评新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并有望在2015年实行。
正处于创新发展机遇期的中国医药产业,在相关政策的日渐完善下,有望迎来更细化、更明确的发展。新的药法修订能否为药用辅料行业开启新的一扇门,所有人拭目以待。(刘卉)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