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中国仿制药泛滥 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引关注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3/11/15     点击: 384
    众所周知,一款新药从研发到量产,要花费数亿美元和十余年时间,这在欧美国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国内从事研发的药企却少之又少,更多是去海外大量购买失去专利保护药品的生产方法。

  有数据表明,国内九成左右的药物系仿制药,尤其是自2012年起的3年间,欧美近400余种专利药将集中到期,不少国内药企纷纷海外淘金。国内药企发展的基本路径囿于以仿制为主,以研发为辅,或将研发切入仿制过程中。

  不可否认,生物仿制药极具发展潜力,在各国严控医疗卫生支出增长的大环境下,发展生物仿制药会给公众带来一些实惠。但分析我国生物仿制药市场高增长盛宴的背后,一些业界人士却有着些许担忧。

  制药行业产品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市场上充斥太多的低端生物仿制药,势必会导致资源浪费、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也使中国药企沦为产能工具。每年大量的医疗经费投入,只成为外资医药企业发展的蓄水池。

  长此以往,中国的医疗市场亦逃不开虚假繁荣的厄运,这并非是杞人忧天。生产环节中,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药物产能过剩,高端药物产能不足的现象。

  在国内数以万计的药企中,具备新药研发实力的医药企业真的很少吗?资金是制约我国医药研发的重要问题,但有实力的企业也很多,只是真正愿意花十几年投入几十亿元的药企却寥寥无几,不想承受巨大的投资风险是主因。但是,不自主研发,永远都摆脱不了创新能力不足的窘境,这些不利因素将阻碍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内较不发达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周边产业配套等成为制约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有欠缺;监管制度不完善,各部门职责不清,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产业周边体系不成熟,上游基础研究仍然薄弱,下游销售渠道限制较多,医保等配套仍不完善。

 

信息来源:中国制药机械设备网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QQ在线咨询: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5*9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