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国际医用卫生材料大会称,国产医用敷料出口市场萎缩,国内医院遇冷
医用敷料必须升级
医用敷料在国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逐步提高,行业竞争加剧,转型升级已成必然。
出口企业转内销
7月7日,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奥美2013年中国国际医用卫生材料大会在京召开。从会上透露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医用敷料行业目前尚处于上升期,市场规模逐年迅增。2007~2012年,医用敷料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始终保持在20%~40%左右,利润增长幅度也达到年平均36.5%。2012年,我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销售收入达1122.44亿元,行业利润为114.77亿元。
“当前,我国医用敷料行业整体呈现市场规模小、集中度偏低、产品同质化附加值不高的现状。”医保商会副会长倪如林总结道。
据介绍,2012年,国内涉及医用敷料出口的企业有3421家,但出口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31家,出口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只有216家。药棉、纱布、绷带是目前敷料出口的大宗商品,这类低端商品的大量出口虽然保证了我国医用辅料贸易的顺差,但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
诚如医保商会医用敷料分会一位理事的分析:“(我国)以贴牌出口为主,企业没有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主要依赖国际经销商。所以,虽然我们的产量不小,但企业的议价能力有限。”
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间的相互挤压加剧,加之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萎缩,不少出口企业转向内销。
进口品牌占据国内市场
“我们把产品卖到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就是进不了中国的医院。”奥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总裁崔金海表示,占全球医用敷料市场60%~70%份额的中国产品,在国内遭受冷遇。
一位与会行业专家表示,2012年,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医械不良事件监测回顾检查发现,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位居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前列。“这显示了行业产品安全性能仍存隐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该专家认为,这也是国产医用敷料遇冷的原因。
出席大会的生产企业代表则认为:国内医用敷料行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相关产品大量出口的现实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一是行业相关的国家标准的滞后,二是缺乏品牌。”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建国表示。标准的滞后导致产品准入门槛低,随之带来的恶性竞争阻碍了市场发展,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医用敷料类产品在我国只能列入服务项目进行收费,不能单独收费,很多医院在采购时偏重价格,成本和价格较高的现代敷料很难进入医院。
由于本土龙头企业不多,国内高端市场长期由进口品牌占据。“医院现在使用的许多进口医用敷料产品其实是由国内企业代工的。”与会的某业内人士表示。“当下,中国卫生材料行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价值观需要转型,技术设备需要升级,管理理念也需要升级。”崔金海说。
高端产品受临床青睐
医院是国内医用敷料的主要销售渠道,某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其所占比例高达70%,另一些不需要专业技巧的橡皮膏、粘性敷料及部分药物敷料在药店和超市销售。
随着技术的进步,部分天然敷料市场将逐渐被功能性敷料取代,这种专业敷料将加剧患者对医院的依赖程度。会上,北京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海燕表示,一些具有传统吸湿功能,以及抑菌、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的新型材料为临床医务人员青睐,传统棉制品正受到多种高端产品的冲击。
研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是有实力的企业常用的两种升级方式。前者需要大量投入,后者可能进入陌生竞争领域,对于现阶段的国内医用敷料企业来说都不容易。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2009年,稳健医疗集团公司尝试通过开设直营“全棉生活馆”等方式进行“医转民”的尝试,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但该公司董事长李健全表示,亏损面正不断缩窄,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据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副处长张兆丰介绍,根据<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未来将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此外,去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也曾明确,将设立项目基金,其中有100个项目将用于支持医用耗材自主研发。
“基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刚性需求的释放,预计未来几年,医用敷料的行业需求将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倪如林指出。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