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海的气温很低。
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帝斯曼中国园区开幕仪式隆重举行,来自全球不同区域的帝斯曼分支机构的高管汇聚在这里。对于帝斯曼而言,作为中国地区总部,帝斯曼中国园区的建成和使用标志着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投入步入了新的阶段。该园区包含位于上海的帝斯曼中国及各业务集团的办事机构和帝斯曼中国研发中心。同时,这里还将成为帝斯曼集团在欧美以外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研发基地。
中国区增长依旧
帝斯曼是一个专注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专业公司,1963年开始对华贸易。2007年,帝斯曼中国的销售额近10亿美元,增长率为23%;2008年上半年,帝斯曼中国的销售额接近6.3亿美元,同比增长35%。
帝斯曼董事会主席杨赞德先生在园区开幕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帝斯曼在全球有3个研发中心,其中2个位于荷兰,1个位于瑞士,现在在中国又有了一个研发中心,对于帝斯曼而言,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不仅是帝斯曼的重要市场,同时还是重要的创新基地。
此前不久,礼来在去年10月中旬宣布,将成立中国药物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大在华研发投入,与礼来风险资金和中国合作伙伴组成3种在华研发模式,实现从自主研发的制药公司模式向合作研发的网络模式转变。
同年11月1日,罗氏也宣布,将投资4亿元人民币,按实际需求对占地7万平方米的行政和生产设施进行扩建,成立中国亚洲药品合作部,寻找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药物创新领域的各种合作机会。12月下旬,上海罗氏制药商务及企业事务部总监王新光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罗氏准备成立罗氏中国投资,将罗氏研发中国公司、上海罗氏制药公司、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和罗氏诊断中国公司纳入麾下。“这是罗氏在华整合的开始,在当年11月进行上海罗氏制药厂区扩建和成立罗氏亚洲药品合作部之后,罗氏已经和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除了罗氏、礼来之外,赛诺菲-安万特亦宣布了在中国的研发扩展计划。
裁员应对“寒冬”
各大跨国药企纷纷在中国加大投资,但这并不表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未波及它们。
在中国园区开幕式上,杨赞德坦承,帝斯曼在金融风暴中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由于帝斯曼的产品在汽车行业和电器行业也有广泛应用,因此这一块业务的确有所缩减。
而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不少跨国药企开始裁员,例如辉瑞裁掉10000个职位,阿斯利康裁掉7600个职位,拜耳裁掉6100个职位。而2008年,据美国Fierce Biotech咨询公司的数据,跨国药企中,裁员最多的前3家企业分别是:默克裁减8400个职位,先灵葆雅裁减5500个职位,惠氏裁减5000个职位。
这些企业大幅裁员的背后,是专利药过期、仿制药竞争、销售下滑、重复并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然而,金融危机导致的行业不景气,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资金的短缺,已经波及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和运行,企业继续裁员在所难免。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恶劣,失业率增加,消费信心下滑,许多人要么失去了医疗保险,要么缩减医药开支,例如非必需的医药消费被推迟或取消,以至于世界医药行业的销售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企业居安思危,对资金流分外谨慎,减员增效、缩减开支成为企业的必选。
依旧看好未来
在跨国制药巨头看来,中国医药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一点已是共识,它们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将会继续。
在帝斯曼“2010加速愿景计划”中,帝斯曼提出力争在2010年实现中国市场15亿美元的销售目标,并将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投资5千万欧元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硬件改造,其中中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去年二季度,帝斯曼创下业绩历史最高增长记录并提升全年展望。第三季度帝斯曼的销售增长达到12%。愿景2010战略目标执行情况良好,维生素业务的市场变化促使生命科学领域明显产生更高利润,营养产品业务群保持强劲的赢利能力,帝斯曼因此调高了全年预期。
而在海外市场大幅裁员的惠氏、诺华等巨头,在中国采取的却是扩招。据消息人士透露,惠氏2008年在中国的业绩增长超过了30%,其中营养品业务增长约30%。这就意味着,占其业务比例较小的医药销售增幅有可能超过40%。与良好的业绩相呼应的是,惠氏中国近期一直在招兵买马。
“危”中也有“机”。帝斯曼中国总裁蒋惟明向记者表示,帝斯曼把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一次行业的整合,整合必然会给优质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