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生物技术药铆劲抽芽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2/2/14     点击: 182

生物技术药铆劲抽芽

  生物技术药物怎一个“热”字了得。在时下各地举行的“两会”上,各级政府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生物医药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月6日,济南市政府还高调奖励了生物药研发领域的精英。可以看出,随着化学新药创制难度增大,生物技术药物逐步成为创新药的重要来源。国家意志的觉醒和关注,尤其是《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医药工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药用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等领域,令生物药曙光在望。

  然而,繁荣的背后,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硝烟弥漫,而中国涉足该领域的企业则较少。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安进日前同意支付11.6亿美元并购Micromet公司,以强化其产品组合;罗氏此前也向美国基因测序公司提出了5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要约。而在中国,涉足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仅40多家,且真正以生物药作为主业的公司极少,生物医药占我国药品收入的比重也很轻,如何“做强、做大”成为业界共同的课题。

  

  给“拐杖”不如“补钙”  

  “到2015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这是前不久国内一位资深专家对生物医药未来所作的判断。而实际上,各地生物医药集群的相继拔地而起似乎也印证了上述观点。记者注意到,上海、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纷纷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或基地,这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其成为了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但面对全球兴起的生物医药热,业界却倍感压力。2003年,全球生物药占总药品比重为7.6%,中国是8.3%;2007年,全球数据是10.5%,而中国则为8.2%;2007年,全球抗体药物已占整个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34.4%,中国仅有1.7%。“在这一升一降中,映射的是中国生物医药的集体‘缺钙’,即便2010年我国生物医药已占到全国药品收入的10.45%,但按国际水平,这还远远不够。”北京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先宏对记者坦陈。

  白先宏进一步分析说,按国际成熟市场中生物医药占整个行业20%的比重来计算,我国生物医药还有很大的市场有待开发。“以抗体为例,我国目前抗体市场规模很小,以国际市场的状况估算,我国抗体市场将会有50~100亿元的容量,但现在远远不到。”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计划提升到1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曾对记者坦言:在全球生物技术专利领域,美、欧、日分别占到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而另一现实是,我国生物药研发经费占医药行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不到15%,却发表了占行业43%比重的论文,但成果转化率仅为8%左右,这组数据反差强烈。“从国外经验来看,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的投资比例大约是1﹕10﹕100,解决生物医药的产业化难题迫在眉睫。”冯飞说。

  正因为如此,目前117家中央企业中,已有半数以上企业布局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这在多家中央企业近日召开的企业年度工作会议上得到了诠释。

  

  中国式“暗瘤”  

  与传统产业相比,生物制药产业在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国外研发一个新的生物制药平均费用在1亿~3亿美元左右,成功率仅为5%左右。而对于年轻而单薄的中国生物产业而言,无论是上游研发抑或下游市场,这样的资金壁垒都难以逾越。

  “由于早期中国缺乏风险投资,类似上述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成为企业最初的发展资金,但缺乏市场元素的介入,很难形成持续的创新环境。”某基金管理公司医药研究员告诉记者,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解决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

  在此背景下,冯飞认为,生物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只有抱团才能实现低成本突破,其次是要强化企业的主导作用。为了规避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流于形式,应尽早参照国外先进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利润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竞争前共性技术由研究部门合力解决并实现共享,然后由企业产业化做成产品。“不过,最难克服的是体制问题。如医保对创新药的限制,包括5年后才准进临床等等,这对创新药物来说,的确过于漫长。”冯飞说。

  尽管国产生物技术药物不断开发、生产和上市,已打破了国外生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但记者注意到,我国涉足生物医药的大部分公司业务都很小。更加刺激眼球的是,印度的西普拉此前收购了上海一家生物技术公司25%的股份,并计划在中国开发辉瑞的依那西普等3个年销量总额达190亿美元的生物仿制药。“随着各国纷纷加码生技药领域,未来中国本土市场也将日渐国际化,这一点不能不说又是一种挑战。”分析人士认为。

  

  他山之石  

  记者在统计全球生物技术上市公司的研发预算时发现,前15家公司经费相加总额大概为100亿美元,罗氏更是将净销售额近20%拿去做研发费用。另外,安进去年的研发费用上升了11%,特别是AMG386和AMG 145几个在研候选药物开销更是惊人。

从前述先进企业的发展逻辑不难看出,全球生物医药每年虽有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但上市新药却乏善可陈。除加紧自身研发之外,积极利用外脑,成为当前生物医药的主流模式。目前,仅美国就有占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生技公司,正式投放市场的药物有40多个,另有300多个品种进入临床或待批阶段。在此背景下,《规划》提出要获得新药证书的原创药物达到30个以上,开发3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这其中,生物医药将会是重点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国外的主流模式,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创新药物的科技内涵和质量水平。在2010年世界前20位的畅销药物中,生技药占7席。预计2020年,全球生技药将占药品总销售收入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单抗药物和长效重组蛋白药物在中国最可能出现‘重磅炸弹’,但道路并不平坦。”白先宏认为。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