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辉瑞启示录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1/7/21     点击: 189
 

辉瑞启示录

辉瑞在业界一直扮演并购“大佬”的角色,但一则将要拆分并专注创新药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辉瑞到底怎么啦?  

  今年3月,美国投资公司伯恩斯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辉瑞制药可能会经过评估出售、拆分或直接剥离占据其678亿美元销售额中约320亿美元部分的资产,以重新转型为一家纯生物医药研发企业。

  辉瑞在业界一直扮演并购“大佬”的角色,但这一则将要拆分并专注创新药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辉瑞到底怎么啦?事实上,牵动大家心弦的并非只是辉瑞,而是辉瑞的转向是否预示着跨国制药公司群体在中国市场的动作将有一番异动。在此大胆揣摩辉瑞的心理,并提出以下问题:

  第一,并购还是拆分?

  并购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诸如产品线枯竭、拓展新业务、应对华尔街的危机……但现在为什么要反思过往的并购大鳄模式呢?实际上,虽然通过并购获得新兴产品或完善新领域,但是,随着不断并购,企业急速庞大,内部创新力不断下降,虽然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新产品研发往往停滞不前,无疑给巨头的长期可持续竞争力带来挑战。显然,巨无霸不代表研发效率的提升。

  而通过拆分或对外合作等多种形式,吸收中小型创新性企业或团队的灵活与创造性,是否能使步履蹒跚的巨头变得轻盈,打破所谓的“创新之困”?在没有想到更合适的出路之前,或许拆分或剥离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尝试。但辉瑞下一步是真拆还是不拆,还有待静观。

  第二,专注创新药物还是多层次介入新兴市场?

  辉瑞实际上在探索与摇摆。创新药毫无疑问是这些巨头命脉所系,但谁又能否认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公司TEVA已在全球排名12位?“专注”和“脚踏两只船”哪种是正确的态度,现实都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更难理解的是,上海医药赴港上市辉瑞成为其基石投资者,这已是从深层次介入新兴市场,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获得渠道的优势。如果说辉瑞只专注创新药物的研发,那么参股上药又作何解释?这些表明,面对中国市场的诱惑,外资巨头貌似更钟情于全方位介入,这一势头随着辉瑞的“尝螃蟹”举动将逐渐明朗。

  第三,研发化学药还是生物制药?

  为什么新药研发如此之难?以前是1010亿美元,现在这个代价已很难产生出一个新药了。尤其是生物制药,辉瑞等公司通过收购或成立专门的生物制药部门进行全力攻关。但真正好的产品,多半是收购过来的。

  为什么大公司研发反而吃力了?这需要归结于研发思维。传统药企多以化学药为主,从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分子模拟、高通量化合物筛选,这一套思维已走得精熟,似乎在上百万化合物库中,总能找到想要的。但这种思维方式一旦搬进生物制药研发领域时,发现根本不可行。在生物制药时代,我们还能沿用化学药物的研发思维吗?仅仅通过成立一个生物制药部门,也未必能打破这些固有的思维框框。

  第四,保密研发还是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

  这些制药巨头是不愿意将最新产品研发放在中国,因为有可能会导致所谓的“泄密”。实际上呢?可惜这些保密措施十分严格的研发团队,在最近几年几乎没有造出重磅产品。如小分子化学药领域,现在已很难发现一种创新性化学结构;而生物制药,如单抗药物,靶点几乎是明摆着的,就那么二十来个。但靶点与药物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另外,在化学药物时代,知道结构就等于知道一切,仿制能做到100%高仿。而在生物制药时代,几乎不存在真正的100%仿制,只能是“生物拟似品”(biosimilar)。这就促使我们反思:研发是不是还有必要高度保密、开放创新是不是时代的新潮流?外资巨头不断呼吁开放创新,虽然脚步谨慎,但是这是时代的车轮不可逆转。用经典的话改编一下:不开放,毋宁死。

  在新时代,外资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国市场的人才优势、成本优势和研发资源优势,因此,不再是谨慎与提防,而是大阔步、多层次布局中国市场。辉瑞的异动,无疑是一种时代变革的标志,是化学药时代真正向生物制药时代转变的前奏,是巨头在谨慎地探索未来研发和创新之路,对中国和中国本土企业来说,都是新的一轮机遇。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