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跨国制药巨头逐渐改变在华投资的单一方式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08/10/28     点击: 534

    赛诺菲-安万特上周宣布在华研发规模扩展计划。在这两年的研发转移热潮之后,其并不是惟一宣布进一步扩大在华研发业务的外企。这一轮研发扩容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过去单纯的研发外包发展到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的合作,以项目形式的合作成为一种趋势。 
    扩容 
    上周,赛诺菲-安万特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对外亮相。据了解,落户北京的该中心将成为赛诺非-安万特的全球第四大研发中心,业务涉及药物基础开发、临床研究、生物统计及编程、临床数据管理以及注册等。 
    据了解,赛诺菲-安万特的在华研发扩展计划包括:扩建位于上海的临床研发中心,启用在北京新建的生物统计学中心,同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探索神经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扩展计划还包括加速各项临床项目进展,如从药物靶点发现到后期的临床研究等。 
    无独有偶,不到一周前,礼来亦宣布设立中国研发总部。设在上海的这个机构此前已试运行3个月,将成为一支科研管理和风险投资的团队。 
    合作 
    赛诺菲-安万特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Marc Cluzel指出,此次扩展计划并不是在华建立一个机构,尔后招聘更多人员开展研发工作,而是与中国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合作,“主要是扩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协作关系”。Marc Cluzel表示,在制药业和高校建立研发合作关系的传统模式中,企业并不都参与到研发活动中。而今,企业将参与到价值链的每个环节。 
    相似的观点在10月22日召开的第12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也有阐述。会上,中医药行业开发协会2008~2009年度会长夏明德分析认为,以前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工业界给学术界一定资金,指定明确的课题让学术界研究。现在合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工业界一般要派一些有经验的科学家,与学术界并肩作战。 
    记者了解到,赛诺菲-安万特去年开始与中科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也是这种模式。其在华研发总裁江宁军介绍说,在与天津血液所一年的合作中,他们已成功分离出潜在的癌症干细胞,并开始制造针对癌症干细胞的抗体,有望将其转化为抵御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除开展上述合作外,塞诺菲-安万特在华设立的首个科研基金也于本月21日成立,用于表彰并培养结构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领域进行最前沿医药开发研究的杰出科研人员。此举无疑也将加深与广大中国科学家合作的关系。 
    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寻求研发合作。除了单纯的外包,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虚拟中心、在线网络等形式,建立了强大的研发网络。 
    据了解,礼来公司正在探索将药物研发从自主研发的制药公司模式转变成合作研发的医药网络模式。合作研发除了传统的研发外包,礼来还尝试与中印企业开展资源共享上的更深层次的合作。 
    事实上,跨国公司希望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进一步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效率。礼来与和记黄埔的合作就是资源共享的合作:二者将共同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的多个靶点。礼来将向和黄医药支付签约金、每年的研发经费以及每个项目最高2900万美元的里程金。和黄医药还将获得因合作产生的全球销售收入的提成,规模创目前中国之最。而这也是中国药物研发历史上国外制药巨头首次将其新药研发项目移入中国研发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更好地利用双方的研发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财务资源。礼来方面表示,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其在研化合物中,没有一个化合物因自身资源的限制而被闲置。 
    共赢 
    事实上,与跨国企业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新药研发能力。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副院长吴家睿表示,上海生科院过去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但现在的趋势是要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此,需要与工业界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这种转变,没有大公司的参与和帮助很困难。”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研发转移的首选地,京沪地区已经形成了研发外包服务的产业集群。在北京,28家企业组成的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联盟)正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式服务,参与全球分工。统计显示,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的年收入已超50亿元人民币。 
    Charisriver中国研发中心主任金克文在23日召开的第12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ABO会上表示,未来7年(至2015年),大型跨国公司研发转移的力量,将使中国成为新药研发能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相关消息 
    近日,在由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2008医药企业新商务发展论坛”上,西安杨森、强生、拜耳、诺华在内的众多全球制药巨头共同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医药市场的前景。普华永道、麦肯锡等知名咨询公司也参加了论坛。 
    论坛主办方介绍说,医药企业新商务发展论坛是一个业内自发的、非赢利性的会议,旨在促进交流和相互学习,进而创建一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商务发展社区。该论坛今年已是第三届举办。 
    据悉,辉瑞此举的目的不仅是为积极寻求在华发展机会,更希望开拓更多与中国本土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契机。正因为如此,辉瑞全球负责业务发展的高层也亲自出席了本次论坛,足见辉瑞对其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视。记者了解到,抱有类似想法的跨国医药巨头不止辉瑞一家,诸多外资药企不约而同地在华寻求更多样的合作和发展之路。制药企业的商务发展精英们之所以齐聚一堂,主要还是看好中国医药市场巨大的需求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医药行业大环境回暖的大背景下,各跨国药企在华均有不错的业绩。继2006年在华销售收入平均同比增幅超过15%,至2007年,这一增幅提高到20%。而与新兴的中国市场形成对比的是,受专利药到期、新药审批数量减少等因素影响,一些发达国家的药品市场颇显颓势。据国际某知名健康公司发布的《美国药品市场表现回顾》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处方药销售总额仅比2006年增长3.8%,为1961年以来最低。面对如此强劲的“中国风”,各大巨头纷纷表示,将在研发、营销等领域继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除了继续加快新药的研发和投放以及专利申请等传统方式之外,跨国制药巨头逐渐改变了在华投资设厂的单一发展方式,转而将跨国并购、收购中国企业作为进入并站稳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这一话题也成为此次论坛讨论最热烈的议题之一。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