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的研发,是一个很长期、很复杂、很耗钱的过程。业内人士对于新药研发的印象普遍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但其实,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研究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临床研究耗费的金额,占到整个研发资金的50%,规模比较大一点的,甚至达到70%。
根据日本制药协会的统计数据,每上市一种医药品,研发费用为500亿日元,包括上市后研究及促销的总费用则为1200亿~1900亿日元。日本的化合物有50万种,最后拿到证书的是32万,剩下的部分,主要在临床研究阶段被淘汰了。可见,临床研究这一阶段非常重要。
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比,在研究的目的、对象、环境与规模四大方面都有显著不同:基础研究是为了发现原理,而临床研究是对其进行技术评价;基础研究的对象是动物、实验室,临床研究则是针对人,而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动物与实验室;基础研究的环境是可控制的,而临床研究的环境则复杂得多,很多因素都不可控制;基础研究通常是中小规模,而临床研究则是大型的,数据的量非常大,质量也很难控制。
提供专业的临床研究外包
临床研究非常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运营在临床研究中很重要。这便需要CRO这样的专业组织(运营专业化、运营机制系统化、运营成本效率化),来推动新药的研发。
简单来说,CRO的商务模式,就是外包。它面向药企,所发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效率。例如,辉瑞、罗氏,以前都是在自己的公司内做临床研究,后来发现,将这些研究外包给CRO这类专业组织来做,更能提高效率。其次,推动生物医药的研发进程。例如,美国一些小型的生物医药公司,如果要在公司内部组建一个系统化的临床研究队伍,第一需要花钱;第二其药物并非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来,生物制药维持一年研发1到2个,最多3个的水平,因为经验少,效率不高,质量也不高。因此,很需要CRO这样的专业组织,面向所有的药企和生物研发公司,其效率高,积累的经验多,由此能提高质量,加快速度。
总的来说,我国的CRO公司规模小,还有待规范化的发展。
目前,各国对CRO公司的发展都很支持,但支持的力度不一。以美国为例,美国制药业的研发费用约为500亿美元,美国政府的相关研发预算占到350亿美元。其中让人关注的一点是,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投入约为1∶1,即350亿美元有一半是放在了临床研发领域。另外,相关风险投资约38亿美元。那么,我国政府的方向应为:提高政府预算,弥补产业研发能力不足;健全研发平台(ARO,CRO)促进新药研发。以前在国内讲“研发”,更受关注的是“研”,在此投入的钱更多。如今国家也开始重视如何健全研发平台,如何发展CRO等,像上海研发中心的建立,科技部就很重视,这说明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中国能扮演何种角色
首先,与欧美日等国家不同,中国原有的制药行业本身比较落后,非常缺乏基础研究,同时也缺乏开发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要发展新药,CRO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拥有临床研究的专业基础,能够为制药行业提供专业服务。其次,CRO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营。也就是,让钱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在临床研究上,如果组织不好,又花了钱,却没做出结果需要重做,不但花费多,且失去信誉,得不偿失。这样便需要CRO专业组织的运营。再者,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药也要走向世界,尤其是中药。然而,国内的制药公司,若单独走向世界,缺乏循证医学的数据。因此可以利用CRO公司在亚洲或者国际上已经有了的数据库。
CRO可以跟政府合作,建立平台;另外,CRO跟各大公司都有业务往来关系,可以利用这些合作关系,引进一些新药项目、研发资源到国内来。CRO公司在商务运作上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可以协助企业找些投资,分担部分研发经费和风险。
最后,以一个比喻来总结,CRO究竟是做什么的?再好的车,也需要道路,而且路还要维修好,这样,车才能派上用场。而在新药研发领域,基础研究好比是发现种子,发现新的东西,有了CRO这样的专业的道路,新药研发便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