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国内OTC产业发展迟缓剖析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0/5/26     点击: 482
 
“新产品是非处方药(OTC)市场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而近两年国内新上市的OTC产品可谓寥寥无几。”近日,在中美商贸联委会药品工作组的一次OTC法规研讨会上,业内人士对于目前国内OTC产业现状表示担忧。2009年,中国以86亿美元的市场销售额,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OTC市场。但相较于处方药年均27.1%的增幅,OTC领域的增长显得较为缓慢,仅为7.7%。其中,OTC新品缺乏、品牌发展迟缓、营销手段陈旧落后等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市场发展较慢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6批OTC药品名单,涉及4000余个品种,基本完成了OTC药品的遴选工作。据了解,在发达国家,OTC产品一般不能进入医保目录,但我国由于OTC产品有临床需要,且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因此还有为数不少的OTC品种进入了基本药物目录。而全民医保带来的药品市场大扩容也将带动OTC市场扩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眼病、皮肤病、过敏、鼻炎等不适症状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县、乡、镇级别的农村基层市场,人们的疾病谱已经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高血脂症、糖尿病、椎间盘突出、心肌梗死、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富贵病也逐渐成为农村市场的主要病种。这些都将为OTC产品带来新的市场容量。
“自我药疗将逐渐发展成为药品市场的一种常态。感冒、咳嗽、口腔咽喉病、胃肠道疾病、眼病、皮肤病等是自我药疗的主要病种,消费者大都通过购买OTC产品来缓解这些疾病的症状。”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秘书长王伟表示,OTC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民众自我药疗意识的提高。目前,消费者在自我药疗领域基本完成了从迷信权威到相信自己的转变。在过去一年里,消费者到药店购药时,自己选择药品的占85%,根据使用经验选择药品的占74%,41%的人会按照电视广告来选择,25%的人会听从店员的推荐。
但是,与处方药相比,OTC行业的发展还相对较慢。王伟介绍,2007年,我国OTC市场增长11.5%,处方药市场增长25.8%;2008年,OTC市场增长6.8%,处方药为27%;到了2009年,OTC增长7.7%,处方药则增长27.1%。2008年,我国OTC药品的人均消费额是6美元,而美国人均为70美元,日本人均为73美元,巴西人均为13美元。“中国OTC的人均用药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OTC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民众自我药疗的意识和水平还偏低,整个行业还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王伟说。
面临三大困境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OTC产业发展相对迟缓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新品缺乏
“从2007年到2009年,国内OTC市场只有合资企业上市了少数几个新产品,如杨森的某皮肤过敏药物、葛兰素史克的芬必得新头痛装、惠氏的某感冒咳嗽药等。3年里,上市的新药加起来也只有个位数。”葛兰素史克全球副总裁吴汉荣引用了IMS2009年的一份报告中的数据。他认为,新品缺乏已严重制约了中国OTC市场的发展。“在全球OTC市场,新产品对市场发展的驱动力为18%;而在北美市场,则达21%。”
据王伟介绍,在美国市场,仅维生素类产品就有上万个剂型,而我国OTC药品总共也只有4600多种,其中3000多种是中药。他认为,中药OTC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因为中药有着数千年的临床使用经验,疗效确切,在消费者中有认知基础。但是,中药OTC也存在不利于消费者识别的问题,如胃寒、体虚之类的传统表述方法,让购买者摸不着头脑。他建议企业在中药OTC的外包装上,增加科普型的症状表述,以利于消费者自我判断、购买。
对于西药OTC,王伟表示,美国FDA是通过遴选确定OTC药品,跨国制药企业在处方药专利到期时,会积极选择合适的品种向OTC转换,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通过这种转换,可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把处方药因失去专利保护、面临仿制药竞争而造成的销售损失减到最少。而在转化过程中,需要企业付出大量成本,OTC药品的适应证会与处方药有所区别,使用方法和说明书都必须更加通俗易懂,转换的手段和实施程度都要重新审批。因此,一种新的OTC药品诞生并非易事。而国内企业的专利药数量很少,也就缺乏遴选的基础。
2.品牌缺失
据Millwardbrown止痛&感冒消费者使用行为与态度研究报告(2009)显示,在影响止痛药和感冒药购买情况的五大因素中,“可信品牌”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国内企业的知名OTC品牌却寥寥无几。
“早期进入中国OTC市场的中美史克、西安杨森、上海施贵宝等跨国药企,在中国企业还不知道品牌营销为何物的时候,就通过广告营销等手段,在中国市场掀起了OTC销售的高潮,如息斯敏、康泰克等,都成为当时人们熟知的OTC品牌。可以说,他们给中国企业上了一堂品牌营销的启蒙课。”王伟表示,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发布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即业内俗称的“24号令”。按照“24号令”的规定,药品商品名称不得与通用名称同行书写,其字体和颜色不得比通用名称更突出和显著,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称所用字体的二分之一。这一强化通用名、弱化商品名的规定,使“一药多名”现象“寿终正寝”,但也使OTC企业更难树立自己的品牌,“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全国有1000多个批号,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必须依靠品牌的力量,使你的品牌深入到消费者的心中。所以,品牌的经营和建设是OTC企业发展的核心。”
3.营销落后
“价格过低,只会让优质产品消失。”杰威联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群透露,由于近年来药品招标中的价格导向,使中标药品价格不断走低,部分知名的OTC产品受原料、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方面的制约,不得不在省级招标中铩羽而归。“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后,其中一些品牌OTC产品在药店中的处境更加艰难,过低的价格使得这些药品有可能最终不得不退出终端市场。”范群对OTC产品在零售药店中的营销表现并不乐观,“长期以来,很多OTC产品营销都是照搬快销品模式,‘广告+药店代表推荐+招商’,也就是俗称的‘一拉一推’。长期依赖广告,没有树立一点品牌的概念,也就在终端没有忠诚度。零售药店为了追求利益,首推高毛利产品。所以,这种营销模式不是长久之计。如不改变,不仅会影响产业的声誉和形象,还会严重阻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OTC还面临着保健食品的市场挤压。“比如维生素类,药店中有OTC,还有保健食品。而保健食品市场相对较乱,夸大功效的广告比比皆是,而大多数消费者分不清保健食品与OTC的区别。真正有治疗效果、维生素含量更丰富的OTC却因为广告规模而被消费者忽视了。此外,保健食品的价格还比OTC药品贵几倍甚至几十倍。”范群认为,面对保健食品的挤压,OTC的路越走越窄。
对此,王伟表示,保健食品和OTC都是自我药疗的一部分。如澳大利亚TGA就将二者一并列入这一范畴。“同一种营养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品类产品,最终都是有利于消费者健康的产品。”
洋品牌争相进入
今年年初,一则消息引起业内震动:欧洲最大的制药企业赛诺菲-安万特与我国知名维生素企业杭州民生药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一家合资企业,生产和经营维生素和矿物质类非处方药产品。其中,赛诺菲-安万特持有60%的股权。民生药业拥有“21金维他”等知名OTC品牌,已在该领域拥有相当的实力。
“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OTC市场,随着中国OTC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会争相进入。”范群表示,“21金维他”是国产OTC品牌的成功范例,很多国人在5,6年的时间里,都在使用这一种维生素类OTC产品,但是其产品线较为单一,缺乏其他品类的产品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赛诺菲-安万特的合作可能也是源于这一原因。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竺福生的回复则更为坦率。他表示,随着中国民众自我药疗意识的提高,企业希望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将专注于维生素OTC领域,希望能投入更多的技术、资金实力,将OTC做得更大。由于品牌、整体投入的能力有限,因此选择与赛诺菲-安万特合作,希望在产品创新、营销、管理水平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王伟表示,在维生素领域,前些年的善存、金施尔康,都没有做到完全打开市场,当做到每年1亿~2亿元的市场之后就停滞不前了。他认为,品牌传播有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文化体系,估计民生与赛诺菲合作后,在渠道、营销手段、营销队伍等方面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与外资合作,并不代表就是被其吞并了。”王伟表示,早期进入中国OTC市场的中美史克、西安杨森等跨国药企,可说是市场最早的开拓者,也使中国老百姓开始具有自我药疗意识。此后,善存、金施尔康等也进入民众的视线,带动了维生素类产品的市场热潮,众多的民族品牌开始崛起。事实上,跨国药企的进入也有利于本土OTC产业的发展。他认为,民生与赛诺菲的合作,是一种合作共赢。这种合作不必局限于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应当以竞争合作的方式,探索各种可能。
 
 
来源:丁香通
discount coupon for cialis prescriptions coupons cialis coupons 2015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