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国内新药技术转让应盯住国外中小企业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0/5/7     点击: 411
 
     全球新药开发的双十效应(10年开发,开支10亿美元)日趋明显。如何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是摆在每个药厂CEO和研发主管的头痛问题。新药研发并非靠增大投资就能增加产出,开发周期延长和费用的增加,已经使许多药厂陷入严重新药饥饿症,迫切需要从外部通过技术转让许可方式,获得他人研发的新产品。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大药厂将花费20-25%的研发经费用来购买他人产品和技术。整个医药产业将有更合理的分工。大药厂擅长临床试验,注册报批和学术推广。中小生物药厂在创新研发上比较高效和多产。学术科研机构则最适合具有挑战和风险性的开拓性创新基础研究。它们所产生的专利技术往往是通过中小企业首先转让进入产业化研究开发,当进入到概念确认(POC)比如临床IIB之后,就会有许多大中型药厂纷纷向其抛绣球。从而进入后期临床研究开发。
      国外新药技术转让的这种分工接龙方式是非常普遍流行的。并且已经形成有利于创新研发的卖方市场。因为市场上,数据过硬,前景看好的临床试验晚期产品非常稀缺。物依稀为贵,转让价格一路猛涨,In-Licensing 交易价格已经出现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大药厂越来越依赖于外部创新研发技术和产品。它们手中正在销售的50%以上的新药是来自中小生物技术公司或学术研究机构。通过In-Licensing来获得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和技术,补充其研发Pipeline中的不足已是大势所趋。
      那么让我们把视线挪回国内。国内的技术转让一直按中国特有的方式进行中。过去中国药厂的研发实力很弱,主要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依赖科研院所,部分产品依赖国外留学工作的海归。现在虽然药厂比较重视研发,但资金和人力投入仍然非常低。技术转让照样是药厂“新”产品(主要是仿制药)的主要来源。转让价格大部分偏低,六类仿制药转让价格有的底至10万元,基本没有可信度,也无力可图,严重冲击了技术转让市场。现在随着仿制药报批门槛提高,情况有所好转。但技术转让体系比较落后,无序和低效的现状仍然还没有得到扭转。尤其是在商业模式,转让价格,支付方式上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产品的转让和产业化。 
      国内现在最火的还是做NCE新药,可以得到政府部委的大力支持。但许多人或略了这种一拥而上的风险。其实做新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格局。要有耐心,眼光和风险承受力。另外还要看投入,经验和运气。不是所有药厂和科研机构都适合做一类创新药。不顾条件硬上,不讲究策略蛮干,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引进国内外领先技术和产品,注重在国内的临床研发,不失为在国内多块好省开发研制新药的好途径。笔者比较反对全民动员,大干快上做新药,只重视对硬件设施投入,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投入,缺乏对BD的重视,对新药研发的合理分工。一切从A到Z,从头自主创新开发。国外的分工已经很西化,大药厂都在积极寻找和购买新药品种和技术,为什么国内不拿出更多钱来买前人发明的技术和研制的产品。当然购买他人技术和产品,并不是要否定或终止国内的自主创新研发,而是要搞好中长短期的项目平衡。不要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成功几率很小的项目上。另外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的钱,要更多依赖产业界专家来判断,不要仅仅依赖于教授和院士的判断。因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化还是有不同。国外做新药研发的公司,做得最成功的未必是学术界的大牌高手,而是懂技术和市场,熟悉产业和运作的高手。中国的技术转让能否做好做活,与投资界和产业界的专业人士有很大关系。光靠政府的推动和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来源:辅料中国网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