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给药物招标设定一个框架性的“国家标准”,还是其他内容的规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令当前各地方的药物招标规范起来。对公众而言,药品招标公益性是唯一的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只有想办法确保这些规范得到执行,成为现实中的规范,才能实现这种结果,赢得民意的认可。
日前有报道称,国家计划年内以六部委名义发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小范围非公开征求意见。在六部委拟出台的药品招标标准中,公立医院强制执行、提高质量要素权重过半,以及禁止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等内容被明确写入了其中。
这一规范因何而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医药行业18家协会联合20余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铲除地方保护主义,规范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八条建议》,直指当前招标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直接送达全国人大秘书处。或许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方有这一规范的酝酿。
由此看出,政策的意图很明显。无论是给药物招标设定一个框架性的“国家标准”,还是其他内容的规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令当前各地方的药物招标规范起来。不客气地说,长期以来,在药品招标上的确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表现在:由于种种因素,一些不知名的小型医药企业生产的价高、质量很一般的药物,奇迹般地顺利中标;相反,一些质优价廉的药品,那些竞争力很强的药企却被淘汰。问题出在哪里?
地方保护主义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无论是从前以医疗机构为单位的分散式招标,还是当前以省、市、区为单位的集中招标,都无法解决一个要害问题,即实现药品招标的公益性,按照公正、公开、对公共利益负责的规则,来达成这一结果。现在,招标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地方保护主义,还是公关中的腐败因素,不都是对这种基本原则的践踏招惹而来的吗?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与出台种种迎合民意、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且去主导与执行这些管理政策,是他们的工作。作为社会民众,可以对政策发表意见,却很难在现实中去监督这些政策规范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效率。他们也只能在生活中,凭借自己就医买药的经验,对其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与判断,看政策的结果是不是体现公益性。但是,他们发现,集中采购招标回来的药品,有的比药店的价格还要高很多。前不久,某地就有市民发现,一模一样的药品在公立医院的零售价竟然比药店贵了近1倍,而同城医院的药品也是由医药采购中心统一招标的。如此,他们当然不会相信政策的作用。再比如,中标的药品屡屡暴露出质量问题。那些性价比得到公认、各地频频脱销的药品,却是未中标的药品,在医疗机构没有配置,患者用不上,这又让他们对招标工作的公平性与必要性产生怀疑。
所以,对公众而言,药品招标公益性是唯一的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只有想办法确保这些规范得到执行,成为现实中的规范,才能实现这种结果,赢得民意的认可。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