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降价 本土医药企业有压力也有优势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10/1/8 点击:
435
次
原研药降价必然对本土药品构成冲击,有业内人士表示加快产业发展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随着西方市场陷入停滞,国外大企业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例如在2010年春季,国外几大制药企业将大幅降低药品在新兴市场的售价,可以预见,明年的医药行业产业安全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商务部部长助理鲁健华在2009年底召开的中国医药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启动会议上透露。
从2009年底开始,各大外资药企已经开始了针对中国市场的降价行动。今年年底,默沙东已经率先降低其明星药物——舒降之的价格;葛兰素史克新兴市场总裁阿巴斯•侯赛因也宣称,今年春季将大幅削减其产品在新兴经济体的售价。《医药经济报》记者了解到,这一系列反常的降价行动对中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注意。
一般来说,大部分跨国企业都宣称会尽力维持其产品全球价格的平衡,此次大规模降价打破平衡令人大感意外。是为了分享新医改的机遇还是另有他图,当前在业内存有不同的看法。
降价搏量和专利过期
对于外企药品降价的举动,业内人士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降价搏量,一种是专利过期。
曼哈顿资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王进认为,外资企业的原研药品在华降价与专利过期有一定关系,因为2011年将有大批专利药过期,比如2009年底降价50%的舒降之,其在华降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三种仿制药。
跨国制药企业一直以维持全球药价平衡作为原研药高价的理由,这些公司宣称,即使大幅降价,那些最穷的人也买不起它们的药,反而有可能让降价药品“回流”至较发达的市场,从而破坏西方国家的药价。王进指出,相对来说,中国市场原研药的价格比较高,其实全球市场的价格平衡并不存在,如加拿大的药价比美国便宜,美国的药品价格一直是全球最高的。
阿巴斯•侯赛因本人向外界解释降低新兴市场药价的政策时表示:“相比实行高药价,从100名患者那里获得100个单位的利润,我更倾向于降价,从500名患者那里获得100个单位的利润。我们从根本上相信,让更多民众买得起药是未来的出路。”显然,阿巴斯•侯赛因的观点暗合了外界“降价搏量”的猜测。
本土面临新的价格压力
尽管降价搏量和专利过期的原因都存在,但是外资药企表现出的,是对医改扩容机遇的浓厚兴趣。
率先降价的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表示,对于默沙东和任何一家医药企业来说,都应该做出是否要成为医改这件重大事情参与者的决定,而经过内部沟通和评估,默沙东最终决定要成为中国新一轮医改的积极参与者。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原研药相对于仿制药存在着几乎十几、二十倍的差价,对于这种“超国民待遇”外企心知肚明,主动降低原研药价格还是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以分得新医改巨大的“蛋糕”。
而不论外企是出于何种目的降价,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安全都避免不了遭受冲击。面对和仿制药价格相同的原研药,国内企业也将面临不一样的压力。曾多次在杀价竞争中胜出的中国企业能否再次取得优势?
今辰药业市场部经理杨昌顺指出,外资药品降价是否威胁产业安全要看这些原研药能否进入医保覆盖。按照一般规律,处方药并不存在明显的量价关系,降价并不一定能促进销量。但诸如舒降之这类药物,被纳入医保则意味着可以实现销量的增加。据记者了解,降价已经成为外资原研药在医改后招标中的优势,降价50%的舒降之近期在广东、天津等地基本药物招标中陆续中标,已显露出基层市场对低价原研药的青睐。
杀价竞争后有玄机
而对于原研药降价,市场人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先声药业政策事务部总经理罗兴洪则认为,如果外资企业的原研药价格降低到与国内仿制药相仿或略高于国内仿制药,将非常有利于国内企业的仿制,因为在价格接近的情况下,国内企业才能和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对于降价对国内企业带来的好处,杨昌顺认为国内企业在营销层面上将由此获得一些优势。他指出,外资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依靠高药价获得高利润,高利润带来大量的市场运作费用,当外企降价后,其市场推广费用也会减少;但是在相同价格下,国内企业的市场运作投入不会减少,因此,国内企业在营销上还有一定优势。
郭凡礼也认为,首先,原研药降价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药价虚高”的问题;其次,由于“以药养医”机制的存在,越是高价格越能受到医疗机构的欢迎,也使得原研药在药品的招标采购中成为宠儿,这样对仿制药企业就造成一定的打击,但是降价后,仿制药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就可以与之公平竞争,这有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第三,原研药降价还可以大幅降低我国的医疗成本,这也与我国新医改的总体要求相一致。
王进则提醒国内企业应该关注外企降价背后的意图。他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跨国制药企业降价并不只是为了提高原研药的销量,也是为了让新研发出的一些药品能够获得增长的空间,跨国制药企业这些年也有些反思,新药销量增长缓慢与同领域老药价格过高有关,降低老药的价格也是为了给新药一些空间。”
因此,王进指出,国内企业极有可能面对老药刚降价、同类高价新药又出现的现象。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