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湖南长沙召开的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任进研究员强调,重视药物安全性评价是新药研发的国际大趋势,提高药物安全水平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特别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面临机遇和挑战,与国际接轨迫在眉睫。
正视问题缩小差距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是指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主要观察和测定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其研究结果为评价新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提供科学依据。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关于药品临床前研究行为和实验室条件的规范,是国际上新药安全性评价实验室共同遵循的准则,也是新药研究数据国际互认的基础。
当前,我国政府从监管和科技层面都对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为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另一方面,在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 计划)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都将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列为重要内容,如“863”计划中涉及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课题达10项,经费支持近5000万元人民币;“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中,涉及的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就有9项,从国家科技计划的角度予以大力推动。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差距。任进具体分析说,除了新药早期毒性筛选和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新技术、新模型欠缺,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外,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与国外还有差距,虽然目前国内有30余家机构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GLP认证,但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其中约1/3达到或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约1/3为国内中等水平,另1/3可能会被淘汰。
更需提醒的是,“我国大多数GLP实验室尚未通过国际认可”。比如,截至今年7月22日,我国通过美国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AALAC)认证的共20家,与GLP有关的实验室仅有9家。接受美国FDA GLP检查的,也只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维通博际医药研发有限公司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单位。此外,2005年2月,SFDA和农业部官员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GLP工作组会议,会议宣布我国成为OECD-GLP工作组观察员,并同意我国医药和农药首先申请加入国际化学品安全数据互认体系(MAD),但目前我国还并非OECD正式成员国,与OECD互认有待时日。任进认为,我国GLP的推广与实施力度亟须加强,而 “国际化”是应该强化的一个概念和要求。随着国际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外包组织纷纷成立,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趋于全球化、一体化,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成为趋势,我国在GLP法规、国际化人才、毒理技术、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等方面都应与国际接轨。
紧跟趋势寻求突破
任进介绍,国际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一是建立新的、可供选择的、耗费动物少、实验周期短、花费少的毒性评价方法,降低新药研发成本;二是建立早期毒性筛选体系,在药物发现阶段对先导化合物进行毒性筛选,以减少新药研发风险;三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转基因动物、基因敲除动物,深入探讨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机制。
她特别谈到,药物造成的肝肾损害已成为国际上极为重要的关注点,国际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特别注重新药潜在的肝肾毒性评价。近年,全球范围内造成药物被从市场撤回、限用或拒批的重要原因就是肝肾毒性。据统计,1960~2002年约27%的药物撤市系由于其肝毒性(如曲格列酮在2000年3月撤市)。此外,临床试验阶段因肝毒性而终止研发的药物也达40%左右。因而,进一步提高药物肝毒性的预测水平已成为制药业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特别是药物毒理学研究存在一些难点。任进举例说,以中药为例,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难溶解性使其安全性问题更受到关注,中药毒性机理的研究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体外细胞实验难以进行;中药注射剂过敏性研究的实验方法、实验体系的限制尚未明确。再以生物技术药物为例,重组蛋白类(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激素、受体、酶类、凝血因子)、单克隆抗体类(嵌合、人源化)、基因治疗类(基因转移、细胞治疗)、疫苗类、组织器官移植产品(自身、异体)等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新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以及指导原则也尚未建立。
与此同时,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也有待突破,如新药早期毒性优化筛选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体内、体外实验比较研究,替代实验的建立与应用,上市药物临床前再评价,靶器官毒性与毒副作用机制研究,毒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药物毒性生物标志物研究等都有待深入,从而才能建立毒理学、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开展从基因、分子、亚细胞、细胞到整体水平的系统研究。
任进说,在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之下,需要组建与国际对应的专业学术团体,以使学术团队及人才国际化,此次组建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就是 “加强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推动产业创新,保障用药安全”,在药物的创新方面,发挥智力优势,搭建组织平台、人才和学术交流、政策平台等平台建设,满足创新药物的要求;努力研究本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有意义的建议;有计划、针对性地培养本学科、本领域技术骨干,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群体,力争早日使我国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
来源:药品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