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联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而此次从价格联盟升级到技术联盟,在大输液行业的发展轮回中终于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向上力量。提高技术水平,进行品种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才是这个行业的真正出路。当然,集中度的提高不是依靠简单的“价格”抑或是“技术”联盟来完成,而是需要各项产业政策的配套,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出现。造就龙头的不是价格,而是其技术水平。”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直在“联盟”与“非联盟”的纠结中艰难维持的大输液行业,日前又传出结盟的消息。不过,这一次情况有了新的变化——联盟的指向是“建立一个技术创新联盟,联手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发展高端产品,引领行业走出低价经营困境”
“一瓶输液的价钱不如一瓶矿泉水贵”,一度是国内大输液行业生存的真实写照,也仿佛是一个令行业徘徊不前而又无法破解的咒语,大输液行业常年深陷价格战深渊。对企业自身而言,面对这种状况不是不想改变。为扭转恶性价格竞争造成的亏损局面,通过成立“价格联盟”集体涨价,几乎成为该行业每年的“例牌”举措。四川、山东、安徽等地的大输液厂家近年来都曾组织过声势浩大的联盟,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通过“价格联盟”提高价格能否拯救大输液行业?
答案显而易见。行业本身早已沉沦于恶性循环,“价格联盟”只能塑造和维持一时的虚假繁荣与表面和平。实际情况是,每年6~11月是该行业的销售旺季,在各企业产品销路不错的时候,涨价协议是管用的。然而一旦淡季来临,企业库存压力增加时,该协议就可能会被破坏。如果供大于求的状况仍严重存在,那么,新的价格战又将卷土重来。
此外,提价还可能加剧产能过剩,诱发更惨烈的价格竞争。
山东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山东大输液价格联盟成立并提价后不久,周边省份一些原本停产的企业就开始复产,并出击山东市场,导致价格战再次爆发。不难发现,价格联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而此次从价格联盟升级到技术联盟,在大输液行业的发展轮回中,终于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向上力量。提高技术水平,进行品种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才是这个行业的真正出路。目前,输液产品的竞争主要在低端的普通输液产品中展开,而治疗型输液品种局部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些附加值较高的输液产品目前主要依靠外资企业。由此可见,只有研究新兴产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才有可能缓解生产过剩矛盾,提高利润水平。较之价格联盟“治标不治本”的低水平调节,技术联盟的成立更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调整与升级。
当然,集中度的提高不是依靠简单的“价格”抑或是“技术”联盟来完成,而是需要各项产业政策的配套,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出现。造就龙头的不是价格,而是其技术水平。
相关评述
提价不是落后工艺的“救命稻草”
自发改委公布《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的通知》,大幅提高大输液的零售指导价格,业内有些人士认为“历经寒冬的大输液市场就要迎来春天”,笔者觉得还不能如此乐观。
市场在充分竞争的状态下,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关系,政府限价只有在低于市场出清价格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目前大输液价格低、利润薄是因为政府限价过低吗?笔者以为未必。一般来说,政府限价低于市场出清价格,那么市场供给必然受限,行业中利润最少的那些厂家就可能退出市场,而市场需求则可能有所增加(至少不会减少),市场必然出现短缺。
在笔者看来,规格为250毫升的葡萄糖大输液0.8元左右有人投标,规格为500毫升葡萄糖大输液1.6元左右有人投标,没有他人强迫,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原因是产能过剩。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大输液产量达71亿瓶(袋),而市场需求只有60亿瓶(袋)。
利润过低,生存压力过大,确实对产品质量安全形成了一定威胁,不排除少数企业为生存而牺牲质量,只追求最低合格标准,更何况大输液是一种高风险产品。资料显示,输液产品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哪怕将0.05毫米以下的不溶性微粒带入人体,微粒无法排出,将附着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会形成静脉炎、肺动脉炎、肉芽肿、栓塞甚至肿瘤。因此,发改委的提价想法是有道理的。
但问题是,现有产能本来就已经过剩了,简单提价并不能淘汰落后产能,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质量标准,不让提高的价格变成落后工艺的救命稻草。
新GMP意见稿正在征求意见之中,监管部门更注重软件的达标,这正是一个机会,可以将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大输液企业的研发能力总体来说相对较为薄弱,产品较为单一,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新型输液产品还需进口,如果在进行新GMP改造的同时,能抓住一些新兴产品,积极创新,研发一批高端输液产品,或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