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7月磺胺嘧啶出口回温 跌势暂告一段落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09/11/2 点击:
466
次
出口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磺胺嘧啶出口总量为711吨,同比上年的1051吨下降了32.35%,出口金额为932万美元,同比上年的1422万美元下降了34.46%。2009年上半年我国磺胺嘧啶出口量只有正常年份的一半左右。不过,今年7月磺胺嘧啶出口开始回温。
虽然出口疲软有望改善,但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磺胺嘧啶价格的大起大落,对这一市场的长远、稳定发展未必有利。
今年上半年出口量减半
多年来,我国磺胺嘧啶生产和出口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出口量不断上升,出口价格保持平稳。但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国磺胺嘧啶出口受阻,出口量持续下降。2007年,我国磺胺嘧啶出口量为2974吨,出口金额2273万美元。但是自2008年8月起,我国磺胺嘧啶出口受阻,出口量大幅萎缩。
2007年,我国磺胺嘧啶月平均出口量为247.8吨。可到了2008年8月,我国磺胺嘧啶出口量仅为61吨,只是2007年月平均出口量的24.62%,环比上月下降了58.9%。2008年9月,出口量又萎缩到23.6吨,仅为2007年月平均出口量的9.52%,环比上月又猛降了84.55%。2008年全年我国磺胺嘧啶出口量为1437吨,同比上年下降了51.68%,出口金额为207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8.89%。
2009年以来,我国磺胺嘧啶出口仍然疲软。1~6月,我国磺胺嘧啶出口总量为711吨,同比上年的1051吨下降了32.35%,出口金额932万美元,同比上年的1422万美元下降了34.46%。
按正常年份计,我国磺胺嘧啶月出口量在200~250吨之间,半年的出口量在1200~1500吨之间。而2009年上半年的出口量只有正常年份的一半左右。
前期快涨的恶果
据分析,我国磺胺嘧啶出口受阻的原因与前期价格上涨过快有关。
自2007年下半年起,受国际市场能源、粮食、化工原料等价格不断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人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磺胺嘧啶出口价格开始攀升,且上升势头迅猛。2007年6月,我国磺胺嘧啶平均出口价格为5.67美元/千克,到2008年1月,这一价格已升至12.08美元/千克,短短7个月上升了113%;3月,出口价格又上升到14.20美元/千克;6月,该价格达到16.03美元/千克;7月,出口价格升到17.71美元/千克的历史高点。
仅仅一年时间,出口价的涨幅达到了212%。
价格的急速上升吓退了市场买家,导致成交量急速萎缩,产品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8月,我国磺胺嘧啶出口量比上年大降了近80%,从此出口就一蹶不振。
曾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产品价格在短期内上涨过快并非是好事,如果一个产品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走完了一个价格周期,将会给今后市场发展带来隐患,大起的后面很可能是大落。
临床应用日益扩展
磺胺嘧啶的用途主要为人用抗菌药和畜禽用药(含饲料添加剂)。磺胺嘧啶为化学合成药物,不像抗生素那样在培养中要消耗大量粮食,而且比抗生素药物性质稳定,易于收藏保管,不易变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将磺胺嘧啶等磺胺药物用作畜禽治疗及预防用药,添加到饲料中去。
2007年,由于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使耗用粮食生产的抗生素价格也不断上升,原本应用抗生素作为畜禽治疗及预防用药的用户转而采用磺胺类药物,使磺胺嘧啶的需求大增。到2008年,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又开始回落,加之磺胺嘧啶的价格不断上升,一些用户又转而采用抗生素作为畜禽用药,使磺胺嘧啶需求下降。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磺胺类药物有不少新用途,临床应用日益扩展。
如:磺胺药物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感染机会,国际上有专家推荐在非洲、印度等地使用,现已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今后还将在其它国家推广。
此外,磺胺嘧啶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其与蛋白质结合率低,分子量小,进入体内很容易渗入脑脊髓液,在脑脊髓液中的浓度很高,可达到血清的70%。脑膜炎球菌等对它高度敏感,因此磺胺嘧啶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鼠疫等具有疗效较好、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特别是对于流行性脑膜炎,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同时也用于流行性脑膜炎球菌感染的预防用药。近年来,流行性脑膜炎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抬头。
在抗疟疾的治疗中,磺胺类药物虽然是一只老药,但研究发现,磺胺类药物和氯喹配合使用可大大加强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形势向好但要居安思危
展望今后,我国磺胺嘧啶出口形势依然向好。我国磺胺嘧啶产业有优势。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磺胺嘧啶的生产大国,年生产规模已达6000多吨,年产量4000余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磺胺嘧啶原料药的生产已集中到几家重点生产企业中,产量排序前三位的企业所生产的磺胺嘧啶已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并先后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欧洲COS注册等。这些重点企业磺胺嘧啶生产历史久远,工艺成熟,规模效应优势突出,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经验丰富,收率和成本控制得好,产品质量优良,销售渠道广泛,市场知名度高。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可喜的是,2009年7月,我国磺胺嘧啶出口开始回升,当月出口量达到123吨,环比6月的74吨上涨了66.26%,出口金额为174万美元,环比6月的102万美元上涨了70.59%。预计磺胺嘧啶市场经过短暂的沉寂后一定会恢复往日的繁华。而同时,磺胺嘧啶行业应该努力维护该市场秩序的稳定,积极开拓新的增长模式,这样才能推动该行业的高质、长远发展。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