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明确且有竞争优势的公司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08/10/8 点击:
671
次
2008年二季度,我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为29.4%和44.8%,与一季度相比,在销售收入增速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其利润增速与一季度相比下滑超过5个百分点,但由于利润丧事仍在高位,故而从全年分析,整个医药行业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在剔除了投资收益对公司的影响后,08年医药类上市公司中期业绩增速为44%,与医药行业基本同步。医药行业能够保持非常高的景气度。这主要是得益于医改背景下医疗保险逐步到位、新农合完成覆盖带来的药品需求扩大以及原料药价格的回升。
国务院对深化医改再次征求意见、发改委则酝酿新的药品调价规则以及药品白皮书发表,预示着医药行业的改革不可逆转以及整个行业向规范方向运行。
在整个市场调整幅度超过70%之时,医药股调整幅度不到50%,加之行业有明确的发展预期,因而,目前医药股已成为市场上最贵的几个品种之一。由于医药股市值偏小,流通性较差,故在市场出现回升的情况下,医药股的表现就有可能不会特别抢眼。故我们对行业评级为“中性”,但建议关注行业内业务发展明确且有竞争优势的公司。
一、08年医药行业继续较快增长之势
对医药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进行逐季比较分析,从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率水平都保持在较高水平。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超过30%和50%,而08年第二季度医药行业在销售收入增速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其利润增速与一季度相比下滑超过5个百分点。实际上医药行业的利润增长率从07年三季度达到高点后,就一直呈逐季下滑趋势,但由于始终在高位,故而从全年分析,整个医药行业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分行业分析,化学原料药在07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6.2%和32.6%,而2008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2.2%和83.3%,增速分别提高了6个百分点和50.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药行业利润增速的奇高主要是由于原料药价格变动所致。
化学制剂药在07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3%和45.5%,而2008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7.4%和43.7%。化学制剂药行业二季度销售收入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环比增速则下降了2个百分点;利润增速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环比增速则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中成药在07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2.1%和43.5%,而2008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5.7%和18.5%。中成药行业二季度销售收入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环比增速则下降了4.3个百分点;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环比增速则下降了21.7个百分点。中成药行业利润下滑主要是由于中药材价格和动力成本价格上涨所致。
生物及生化药在07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6.9%和20.2%,而2008年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9.6%和57%。生物及生化药行业二季度销售收入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环比增速则下降了9.5个百分点;利润增速同比提高36.8个百分点,环比增速则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二、医药类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大幅增长
由于2006年至2008年间,有不少医药类上市在证券市场进行了投资,为了准确反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效益变化情况,必须剔除投资收益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故而我们在本段落内的“利润”是有特殊含义的,特指营业总收入与营业总成本之差额。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07年下半年到08 年上半年之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在收入增长保持在13%—15%左右的水平下,其利润达到较高增长,其中,07年下半年利润同比增速为81.37%,08年上增年利润同比增速为43.74%。
医药行业能够保持非常高的景气度。这主要是得益于医改背景下医疗保险逐步到位、新农合完成覆盖带来的药品需求扩大以及原料药价格的回升。
从子行业的情况来看,化学原料药仍是利润增长最快而估值最低的子行业。但由于化学原料药尤其是大宗原料药的价格波动较大,从而造成企业业绩波动幅度随之扩大,使得原料药带有周期性特征。
化学制剂类的上市公司业绩分化较显著,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恒瑞医药、双鹤药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净利润增速,同样也有部分企业却因前期投资收益过大或者企业本身进入调整期而出现业绩滞胀的现象。
中成药子行业的收入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与中医学近年来的发展缓慢和企业的营销水平得不到根本性提高都有直接关系。同时,药材价格和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影响了中成药效益水平。
在国内疫苗、血制品极度短缺的大背景下,生物制药板块发展状况良好。预计这种高景气度仍将延续下去。
在上半年在世界和国内宏观经济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情况下,医药行业由于医改产生的增量需求以及医药消费的刚性特点,使得行业发展预期基本没有变化,这是支撑医药股市场溢价的主要原因。
二、三季度来医药出台的相关政策及解读
(一)国务院对深化医改再次征求意见
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面简称),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牵头,集中各方面力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历时两年多时间形成。《意见》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此,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针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等特点,国务院要求近期从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重点抓好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较大幅度提高参保率,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医保问题,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控制基本药物价格,减轻群众药费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改进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
《意见》的大方向和2007年底以来逐渐定下的医改基调保持一致,仍以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和加大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为医改核心。这次征求意见稿公布以后,预计细则随后会陆续面世,但由于医改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众多细则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公布并实施,而是要根据环境和条件逐渐推进。今后,医保体系的涵盖范围、政府加大投入的资金来源、医院的产权改革、城乡安全体制等具体问题都将逐渐得到解决。《意见》对医改大方向、总体思路的强调将从战略上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新农村、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将更有效地拉动医药消费需求的增长;基本药物制度对于一些龙头药企、特别是国有背景的大型企业带来稳定的利润来源;科技创新将成为医药行业另一个引擎,对行业内的创新型企业将带来发展机会。
(二)发改委重新审视药品定价规则,未来药品价格或会下降
新一轮药品价格调整已经进入国家发改委的讨论议程。与以往的单纯降价不同,此次价格调整并不局限于药品价格,更值得期待的是药品单独定价、“优质优价”和医疗机构药品加价政策等一系列变化。
目前,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会同专家组正在研究制定药品等额加价政策,即制定一个硬性的价格标准:药品价格一旦高于这一标准,将不再采用顺加价的方法,而是采取等额加价政策,按一个固定的数额实行加价。在发改委起草的相关文件中,这部分价格被定义为“药事服务管理费”,可以控制医疗机构盲目选择高价药以追求最大利益的行为,还能遏制高价药滥用的情况。
与等额加价政策同时讨论的,还有目前在国内医药行业争议非常大的单独定价政策。目前外资企业药品的价格是国内同行同类产品价格的3-5倍,两者之间的差价非常大。一定程度的“优质优价”和单独定价政策,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药品质量。
由于国内医疗机构的收入大部分来自药品收入,因此,等额加价政策一旦实施会对医疗机构产生很大影响,但等额加价政策能否消除医疗机构对高价药的“偏爱”,还有待观察。
迄今为止,国家还无法有效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短期内也无法对数额巨大的全民医疗费用全部埋单,在政府补偿短期内无法到位的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药价是一种替代性选择。然而,不论是降价还是等额加价政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仅从药价入手仍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真正实现“医药分家”在我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路走。
(三)卫生部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
8月份,卫生部、总后卫生部根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体组专家论证意见,联合发布“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申报指南,标志着“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正式启动。根据指南,该专项实施年限截至2020年,“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支持新药研制和构建高水平的技术平台。
该专项设置了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08年将部分启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和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项目。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旨在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以人民健康为根本,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发展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以及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针对重大疾病防治的需求,研制一批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药产品,为我国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手段;二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
(四)我国首部药品安全监管白皮书发表
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药品安全监管状况方面的白皮书。白皮书分为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概况、药品安全监管的体制与法制、药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中药和民族药的监管、药品安全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部分。
白皮书指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不仅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局面,而且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另外,中国还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网络并不断加大对已上市药品的质量监督抽验力度,促进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中国已经建立健全了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了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和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和法制保障。
白皮书指出,围绕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建立了涵盖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重要监管制度。中国把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保证“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基础。
白皮书中强调,对药品品种、药品经营生产企业以及相关涉药人员实行审批和资格认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使医药行业产生分化:对那些在药方上大做文章,以推所谓的“新药”来谋取利润的药企来说,生存空间将被严重挤压;而对生产医保用药以及具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的药企来说,应有利益得以保障,企业发展前景乐观。
(五)血液制品行业实施检疫期政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7月18日发布的《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血液制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血浆必须使用检疫期后的合格原料血浆,即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血浆必须已放置90天。
目前,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均属血液制品行业优势企业。天坛生物日前公告拟通过增发收购成都蓉生51%股权,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近日分别发布公告称,该制度将使公司下半年的投浆和生产受到制约,本年度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检疫期实施后,有可能会造成2008年7-9月份全国的投浆量大幅下降,那么2008年10-12月份,市场上有可能会出现血液制品进一步短缺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格局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从产业链的上端——单采血浆站的数量、质量、管理水平,到下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均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竞争优势,该制度无疑会提高行业的经营门槛,对企业的资金、营销以及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虽然该制度的实施会不可避免的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短期内的业绩,但从长期看,有助于加速行业集中,有利于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发展。
五、四季度医药投资策略
(一)医药行业在本轮市场调整过程中幅度较小
自2007年10月中旬我国股票市场从6000多点一直调整到当前1800点附近,整个市场调整幅度超过70%。但医药股由于国家明确今后要加大投入,且行业整体具有一定的抗通胀能力,因而医药股虽然也经历了调整,但调整的幅度要低于整个市场水平。因而,虽然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已经合理,但医药股仍是市场上最贵的几个品种之一。
在9月18日晚,国家出台相关救市政策后,我们判断市场将会回升。由于医药股本身调整幅度低于市场水平,且医药股市值偏小,流通性较差,故在市场出现转势(无论是反弹还是反转)情况下,医药股的表现就有可能不会特别抢眼。
故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即采取“轻行业,重个股”的投资策略,虽然仍然对于医药行业给予“中性”评级。
(二)四季度医药行业投资策略:寻找发展明确且有竞争优势的公司由于医药行业仍是市场溢价最高的几个品种之一,在市场有可能转势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只有发展明确且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方能通过较高的成长性来弥补支撑估值溢价。故本期投资策略为:寻找发展明确且有竞争优势的公司。
来源: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