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业发展离不开与国际制药强国的竞争,同时还要和印度这样的后起之秀角力,我们不能畏惧,更不能惊慌,关键是了解自身特点,并以此制定明确的目标,有准确地发展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在国际药业版图上圈上属于自己的地盘。
一是用仿制药进行原始积累,“仿中有创”。多年来,我国的药品生产也同样以仿制为主,与印度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药企的仿制更多地表现为“低水平的改剂型和几乎很少有创新可言”的状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药品仿制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我国制药企业应该用两条腿走路,仿创结合,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尽快完成从单纯的仿制到“仿中有创,自主创新”的角色转变。
二是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在制药界,典型的“印度模式”是,大部分企业先做普通原料药的生产,然后转型做特色原料药,最后拓展制剂生产领域,直至介入新药研发领域。从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制剂,由低附加值的原料药出口转向高附加值的制剂生产,这是中国绝大多数药企已经或正在走的路,但中国一些药企并没有像印度那样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必将导致后劲不足,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低下。
三是有效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制药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经验不足,难以将制剂产品打入欧美发达国家。而印度制药企业采取与目标市场的本土药企合作的做法,从而克服了这一难题——通过欧美经销商组织和主要的非专利药公司建立联系,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经销自己的产品;与跨国公司进行新药研发合作并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同时,为进军发达国家,印度一些有实力的药企主动收购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利用其成熟的品牌、对当地法规政策的熟悉程度、某些产品的特许经销权和本国销售渠道,整合延长自己的产业链。
四是重视人才培养永不过时。据悉,印度制药企业的技术人员工资相当高,而且印度属于英语系国家,具有语言上的优势。中国的人才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缺乏既懂技术和管理、又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工资较低也直接导致了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管理和业务骨干;二是借鉴别国经验,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三是通过提高待遇,给予高素质人才更多的机会,使他们愿意留下。
来源:慧聪制药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