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JPM国内大药企动作频频,恒瑞、三生制药、中生制药等如何加速国际化?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24/1/16     点击: 333

“国际化”是本土创新药企的“星辰大海”。本土创新药企不断崛起,其发展目光也不再局限于中国市场,2023年出海征战全球市场的态势愈演愈烈。在政策环境、产业资本、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国产创新药步入发展黄金期,正在成为一条拥有强大护城河的长期赛道。

2024年第42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2024JPM)已经结束,但中国大型制药公司在会议上展现出来的中国企业创新实力,已经愈发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我国在提升原研创新药研发能力方面采取了多项支持措施和政策,旨在推动国内原研创新药走向国际舞台,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以来,出海、全球商业化都是国产创新生物药追逐的目标。


突破性创新成果
全面提速国际化道路

恒瑞医药董事、首席战略官江宁军在JPM大会上直击恒瑞新一年布局重点,强调了在2024年,恒瑞通过加大国际合作以把握增长机会,以及专注于同类首创(FIC)和同类最佳(BIC)药物的研发,进行多元化创新。截至2023年,恒瑞创新转型取得了丰硕成果:15款创新药已成功上市,其中13款是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270多项临床试验正在国内外开展,每年产生10个FIC/BI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产品管线丰富度、数量及研发效率居于业内领先位置。这一切,都为恒瑞的2024年,打下了重要基础。

江宁军在会上展示了恒瑞近5年达成BD合作的情况。2018年—2022年,恒瑞共与十大药企达成了战略合作。到2023年,恒瑞的BD动作更是按下了加速键。从创新药EZH2抑制剂SHR2554开启2023年对外授权的首章,到与默沙东达成最高可达14亿欧元的交易,一年时间共达成5起海外BD授权,出现了1个月内连续产生3笔License-out授权交易的情况,并首次与MNC牵手。2023年全年,恒瑞BD交易额超40亿美元。

图片

同时,中国生物制药资深副总裁谢炘、首席战略官陈鹏亘、invoX首席执行官Ben Toogood及资本市场负责人雷鸣代表参加本次大会并表示,中国生物制药在过去三年实现了创新药收入的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公司积极布局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镇痛四大重点治疗领域,成为各领域的市场领军者。

图片

外部合作是公司最重要的增长动力之一,中国生物制药致力于成为全球药企最佳的中国合作伙伴。通过广阔的销售覆盖网络、强大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公司可以与海内外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将创新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并帮助实现产品更大的价值。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目标完成5笔BD交易。

全球化是加速中国生物制药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公司正在稳步推进 “in China for Global” 及 “in Global for Global” 两条路线。一方面,利用包括安罗替尼和生物类似药在内的现有产品组合,先行进入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另一方面,将通过子公司invoX深入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全球市场。

此外,据三生制药在JPM大会报告的数据显示,特比澳作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唯一商业化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产品,市场份额达73%,过去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0%,预计销售峰值将达50亿人民币。益赛普是一款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的TNFα抑制剂,市场份额为55%,过去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预计销售峰值将达30亿人民币。

益比奥是三生制药的第三款核心产品,用于CKD引起的贫血症、治疗化疗引起的贫血症(CIA)的rhEPO产品,2019年的市场份额为41%,过去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预计销售峰值为20亿人民币。治疗脱发的OTC药物蔓迪,是三生制药产品中的后起之秀,过去五年复合增长达80%,市场份额占73%,预计销售峰值将达50亿人民币。

目前,三生制药的研发管线中共有32项在研产品。从治疗领域划分来看,共有11项肿瘤科产品;6项肾科产品;12项自身免疫疾病产品;2项代谢类产品,及1项皮肤科产品。其中,22项为生物药和9项为小分子药物。近年来,三生制药也在积极布局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现有四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双抗产品:704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705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胃癌、706和707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

图片

从研发管线的进展来看,9项处于临床前阶段,4项进入IND,临床I期6项,临床II期5项,临床III期3项,1项处于NDA 阶段,5项获得生产许可。公司预计未来三年将提交超过6个生物药和8个小分子药物的新药申请,以及10—15个新的单抗和双抗的临床试验申请(中美双报)。并且,将有超过10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I-II期阶段,超过5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III期。

与此同时,海思科首席医学官William Daley博士,在JPM大会现场发表了演讲。海思科以创新需求为核心,聚焦医药产业,以全球化视野研发创新药和合作并购,快速转化以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公司目前聚焦疼痛、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四大核心治疗领域,搭建PROTAC、多肽偶联药物(PDC)、吸入制剂技术三大技术平台;持续推进筛选、分析和评估创新药靶点。根据特定细分领域针对特定靶点,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

图片

在报告中,William Daley博士介绍了海思科医药的近期业务进展、技术平台和产品管线以及公司的国际化布局和商业化能力。目前已有19个创新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早期研发项目30余项。1类创新药思舒宁®环泊酚注射液上市,获批适应症包括全麻诱导和维持、非插管的手术/操作中的镇静和麻醉以及ICU镇静,销售额逐年快速增加;全球首个超长效DPP4双周抑制剂倍长平®递交NDA申请,目前审评中;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药物思美宁®递交NDA申请,目前审评中;思舒静®作为国内首个完成腹部手术术后镇痛适应症研究的外周kappa阿片受体的激动剂,递交NDA申请,目前审评中。


ADC领域刷屏
创新浪潮席卷、热度不减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ADC领域因为重磅交易频频“刷屏”,对于如今的跨国药企而言,抢滩ADC赛道布局可以说已经成为不容错过的“风口”,产品管线,尤其重磅王牌产品,就是药企的生命线,是企业营收向上增长的保障。

科伦博泰生物CEO葛均友博士在JPM大会上发表演讲,展示公司的创新实力和最新业务进展。作为开发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先行者之一,科伦博泰已建立全球领先的ADC研发平台“OptiDC™”以及丰富且具有差异化的ADC研发管线,覆盖肿瘤以及非肿瘤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图片

核心产品Trop2-ADC以及Her2 ADC有望近一两年在中国获批上市, 同时加速推进十多项临床及临床前ADC及ADC衍生产品的研发,今年计划将多款临床前ADC管线提交临床IND。凭借科伦集团的多年支持,科伦博泰已打造成熟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并正在建立创新药营销团队和体系,公司的创新能力获得了包括默沙东在内的全球多个合作伙伴以及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科伦博泰日新月异,正在勾勒独特的成长曲线。

葛均友博士表示,科伦博泰将全力推进公司差异化管线临床进展,加速药物上市进程。继续创新优化我们的ADC平台,开发新型的药物载体、链接子和ADC结构,将ADC临床应用从肿瘤领域扩展到非肿瘤领域。继续完善端到端药物开发能力建设、生产能力建设和商业化体系搭建,形成覆盖创新药开发完整周期的产业链,同时进一步积极推动公司的全球化合作战略,最大程度发挥管线的全球价值。

同时,映恩生物与BioNTech、百济神州、Adcendo达成授权合作,首发管线HER2 ADC治疗子宫内膜癌已经获得FDA的突破疗法认证。并布局更创新的ADC技术平台,包括双毒素的DUPAC、双抗ADC平台DIBAC、自免ADC平台DIMAC。

图片

2023年4月,映恩生物与BioNTech达成预付款1.7亿美元、潜在里程碑金额超1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让映恩生物“火速出圈”,这笔交易更是上了2023年度全球ADC交易的TOP10榜单。4个月后,BioNTech再度扩大协议,开发已经处于1/2期临床试验阶段的第三款ADC候选产品DB-1305。

利用这些技术平台,映恩生物布局了3大“梯队式”式管线,第一梯队主要针对相对较成熟的靶点,代表管线是DB-1303(HER2 ADC)和DB-1305(Trop2 ADC),目前这两款候选产品临床进展比较迅速,有望率先出线;第二梯队则主要聚焦处于早期但有望进入全球TOP3的靶点,代表管线为DB-1310和DB-1311;第三梯队则聚集FIC靶点,将在2025年左右有所推进。

此外,百利天恒重点介绍了3个技术平台,双抗SEBA,ADC平台HIRE,四抗平台GNC。围绕三个技术平台搭建起一系列的研发管线,其中EGFR/HER3双抗ADC与BMS达成84亿美元合作。 

图片

与此同时,药明合联CEO李锦才博士也在JPM大会上做了报告,分享了药明合联最新的业务动态,生物偶联药行业的前沿洞察,以及未来展望。

图片

药明合联专注于提供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生物偶联药物(XDC) 端到端CRDMO(合同研究、开发及生产组织)服务,涵盖抗体中间体和其他偶联生物药、连接子/化学有效载荷、偶联原液及制剂等研发和生产领域。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有超过300个全球合作伙伴,平台上承载了460个ADC/XDC药物发现和CMC项目,交付超过7000个生物偶联药分子,完成47个IND获批项目,赋能客户完成10个ADC管线的对外授权。公司全供应链布局包括无锡、上海、常州、新加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李锦才博士在主题演讲中介绍,药明合联持续深耕且专注于生物偶联药物(XDC)行业。从传统的ADC到开拓载体(Carrier)和毒素(Payload)的多样化选择,正成为当下的创新趋势。偶联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成药技术,能够把单抗、双抗、蛋白片段、细胞毒素、小分子、多肽、纳米粒子等各种分子类型进行组合,拓宽了原有传统的单抗单一成药方式,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市场前景,药明合联目前的生物偶联药物项目覆盖包括ADC及AOC、ACC、APC等各类XDC生物偶联药物,截至2023年6月30日,共完成283个ADC药物发现项目,67个XDC药物发现项目;正在进行的有98个ADC综合项目(从工艺开发到GMP生产),12个XDC综合项目,赋能行业给全球病患带去更多创新疗法。

李锦才博士指出,未来5年,ADC等生物偶联药赛道将持续高速发展。从创新前沿来看,在全球新药开发者的努力下,伴随偶联技术的不断进步,载体和毒素的药物组件库持续扩大,呈现出万物皆可偶联的创新潜力。从治疗领域来看,ADC和XDC正扩展至更多疾病领域,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从商业化落地来看,未来5年将有更多ADC和XDC新药有望获批,改变重大疾病治疗和市场格局。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