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成本效益评价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09/7/15 点击:
589
次
“在全球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上一次的卫生改革总是失败的。”在第七届世界卫生经济大会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名卫生经济学家Reinhardt笑称。
对于从事研究卫生的经济学家来看,医药作为特殊领域,面临着资金有限和无限医疗需求的矛盾。为此,各国在制定卫生政策时,都要考虑如何应对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
无论是什么样的卫生体制,每个国家卫生“付费方”都要回答“用多少投入换得多少健康是值得的”。也就是说,要对药物和诊疗给出成本效益评价。如哪些药可以进入报销目录,需要给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评价。
“医保目录遴选有评价,但是非常原始,只不过在同类药品中间,根据药物经济学的一般原则和价格进行简单的PK,而没有进入进一步的评价。”姚宏称。
事实上,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完善的国家,已迈入“如何评价卫生投入产出”的操作细节领域。
“我们采取可量化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来判定哪些药可以纳入药品福利计划。”7月13日,世界卫生经济大会上,澳大利亚医药福利咨询委员会员Rlsalie Viney称,指标包括相对健康增益、比较成本效益、支付能力、对政府财政影响、病情严重情况等,而通过一系列指标考核的药品被纳入该国“药品福利计划”后,患者在使用时就可获得财政补助。
“我们通过各种医疗技术分析,找到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工具。”美国EXPRESS SCRIPTS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务官Steven Miller博士称,该公司作为第三方管理机构,为美国的雇主单位,工会福利计划、以及政府医疗项目等各方提供“控制费用”的和服务。如在全球销售最广泛的药物Lipitor,经过该研究证据表明,可改用一些价格比较低的他汀类药物,“仅这一项节约了10亿美元药费”。
“相比国外,我们对医药的成本效益评价,技术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师顾昕称,技术上很快能赶上,但关键是“谁来进行这种评价?”
“可以是政府,可以是商业机构,也可以是独立机构(如澳大利亚医药福利咨询委员会)。”顾表示,无论是哪个组织做,至少要做到程序公开透明,尤其是政府部门。而目前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过程中,就缺乏公开环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