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Biotech断尾求生!石药、中生、GSK、BMS、辉瑞抛橄榄枝!抄底时机已到?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22/10/24     点击: 623
新药研发素来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而且还不能保证能获得高回报。如果说非要在这条布满荆棘、九死一生的道路上寻找捷径,那就是选择踏着成功者的脚步前行,用Fast-follow策略做Me-too类药物。相比起做原创新药,做Me-too药的难度和风险的确大大降低。在过去几年,我国不少医药创新企业都凭借这一策略获得跨越式发展,诸如备受关注的PD-1靶点药物为例,一批企业成功由Biotech跃迁为Biopharma。时也,命也。随着走Me-too“捷径”的药企越来越多,曾经的“捷径”如今已经成为一条极其残酷的赛道。压力之下,越来越多做Me-too类药物的Biotech企业选择将药物的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大药企。“中国创新药扎堆内卷现象严重!”据业内人士介绍,迄今为止发现的治疗药物靶点总数共有500多个,国内药物开发最为集中的大约有20个,如EGFR、VEGFR2、HER2、PD-1等。中国未来将呈现新的医药产业链格局,Biotech将专注早期研发,当项目推进到合作阶段就以授权形式与大药企进行合作。这除了可以减轻后期研发费用压力外,授权合作产生的收入及未来销售分成还可支持公司运转,提升Biotech的变现能力。01双向奔赴,各取所需

Biotech与大药企携手过冬

今年4月1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刊发了关于我国创新药领域的统计文章,内容分析指出,截至2021年7月1日,中国所有治疗领域共有2251种在研药物(包括药物和生物制品),其中First-in-class 418种,Fast-follower 473种,Me-too 923种。

图片

近些年,国家医药改革政策进程加快,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到带量采购,对热衷于Fast-follow和Me-too药的药企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在国内药物创新出现的临床研究标准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背景下,2021年11月19日,国家药审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原则》指出,确立研发立题和临床试验设计,应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这意味着,Me-too药物不仅要和时间赛跑,更需要在临床价值维度寻找差异化。对此,嘉和生物深有体会。嘉和生物曾经打造了强大的“Fast-follow/Me-too”管线,涉及PD-1、HER2、CDK4/6、CD20等热门靶点。2020年10月7日,嘉和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在彼时港股Biotech破发满天飞的情况下,嘉和生物上市首日一度大涨超30%,最后收涨16.46%,首日收盘公司市值为134亿港元,取得了热闹的开门红了。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众星捧月、满身光环的嘉和生物上市后股价却跌跌不休。如今总市值已不足10亿港元。 

图片

嘉和生物的遭遇,也是所有主打Fast follow和Me-too策略企业的缩影。在创新药内卷的大背景下,国内Biotech必须在产品研发和商业化之间做出取舍。根据美柏资本收录数据,2022上半年境内企业间合作交易频繁,根据披露的信息,商业化合作为主要形式。例如:4月25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其附属公司正大天晴与安源医药签订了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Ⅱ型糖尿病(T2DM)的新型生物药AP025和AP026,在中国和部分亚洲区域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的独家许可和转让协议。
6月16日,四环医药发布公告称,子公司轩竹生物与上海医药子公司上药新亚订立许可合约,以在大中华区就轩竹生物的两款抗感染新药产品百纳培南及Plazomicin原料药和制剂与上药新亚达成独家授权许可。
6月23日,三生国健将伊尼妥单抗(赛普汀)抗体序列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开发和商业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成都西岭源药业的全资子公司成都科岭源医药。
10月10日,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药业与和铂医药签订独家授权协议,恩必普药业获得和铂医药巴托利单抗(HBM9161、HL161)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开发、生产与商业化权利。除了商业化授权以外,这两年传统药企也开启了抄底Biotech的大动作(如兼并收购、入股投资等)。创新研发能力是一家Biotech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商业化能力是一款药物能否落地盈利的关键。业内人士指出,传统大药企具备广阔的销售渠道、成熟产研销能力和可观的资金规模,但研发能力欠缺;而Biotech具备自研产品管线和技术优势,但商业化能力不足。在资本寒冬之下,现金流吃紧的Biotech企业不在少数,此时,选择牵手传统大药企或许是穿越“寒冬”的明智之举。02并购整合,借力突破
怎样才能实现共赢?Biotech与大药企合作的破冰行动正在进行。随着Biotech逐渐回归理性成长,以及手握现金流的大药企一直在寻求创新转型,Biopharma与Biotech各方之间的“破冰”,从研发商业化的BD交易开始启幕。怎么样的Biotech会接住大药企抛出的“橄榄枝”呢?哪一类产品会卖得好价钱呢?这时候出手收购Biotech或与Biotech合作,对大药企来说,是否已经是打开“购物车”的好机会?近年来,随着全球创新药研发热情高涨,制药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疾病正在被攻克。然而,专利到期、研发成本增加以及新药研发成功率不断下降等因素同时也给制药行业带来了创新鸿沟。根据Evaluate Pharma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药品专利到期预计2022-2026年间将使全球2140亿美元的处方药面临市场销售风险。一些最大的品牌药物,如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默沙东的帕博丽珠单抗、强生的乌司奴单抗等,将会在十年内陆续面临生物类似药的竞争。百时美施贵宝目前最重磅产品来那度胺也将于今年在美国专利到期,该药物已连续三年销售额超100亿美元。与此同时,大型制药公司面临着新药物开发时间和成本的攀升,而批准率则呈下降趋势。大型制药公司的新分子实体(NME)获得FDA批准比例从2011年的77%下降到2020年的49%,而较小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批准比例从同期的20%上升到45%。跨国大药企需寻找“重磅炸弹”级替代药物填补空白,因此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正在成为大型制药公司的救命稻草。国内大药企亦然,从2015年开始国内仿制药企业逐步提升研发费用的投入力度,国内医药企业进入研发阶段的“军备竞赛”。Biopharma想买,Biotech在卖,那么什么样的创新药能卖个好价?有投资者分析,成熟上市公司在做投资和并购时要算三本账:第一是产业账,并入的药品管线是否能够完善产业链或者填补技术空白;第二是财务账,比如该创新药是否已经进入临床二期、三期,能尽快实现销售;第三是基于前两者形成的品牌账,是否能综合提升企业价值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在实现重大里程碑的同时,更有可能度过整个市场周期。跨国大药企已经开始“挥舞钞票”对Biotech进行并购,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以上推论:2022年4月,GSK宣布将斥资约19亿美元,收购Sierra Oncology。Sierra Oncology的创新JAK抑制剂momelotinib近日在治疗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一项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达到所有主要和关键次要终点。
2022年5月辉瑞宣布以116亿美元现金(溢价33%)收购制药公司Biohaven,以获得其重磅偏头痛(CGRP)上市药物及在研管线。Biohaven最重磅的产品当属Nurtec,该药物自2020年3月正式商业化,截止2021年底,已累计卖出5.26亿美元。
2022年6月,BMS以41亿美元收购了Turning Point,后者拥有的核心资产是ROS1/NTRK抑制剂洛普替尼(Repotrectinib),这是具备全球同类最佳(BIC)潜力的新一代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目前正处于II 期临床试验。总的来说,能让MNC出手,就得符合三个明确条件之一:first in class(行业最先)、best in class(行业最佳)等创新药;与现有管线形成互补和联动的产品;前沿技术平台。本土大型制药企业也已经开始出手:今年2月,石药集团完成了对铭康生物母公司珠海至凡的100%权益收购,从而拥有Biotech铭康生物51%的股权,并向其注资1.54亿元,成为铭康生物的控股股东;
今年6月,中国生物制药以1.61亿美元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F-star,获得三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双特异性抗体;
今年7月,南新制药宣布通过增资及支付现金收购Biotech兴盟生物医药51%的股权。
……便宜,也有可能是大型制药公司出手收购的理由之一。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创新药总计融资376笔,合计披露融资金额达858亿元人民币;2021年,全年总计融资519笔,同比增长38%,但披露融资总金额同比下降21%至681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2年上半年,创新药的总计融资仅156笔,披露融资金额仅209亿元人民币,较前两年继续大幅下降。“对传统药企而言,过去两年间,生物药企太贵了。”一位医疗领域投资人表示,大笔的融资涌入生物技术和医药行业,推高了相关领域的融资金额,也出现了估值过高和重复创新的问题,随着资本市场回归理性,加上创新药受政策影响调整较多,已经进入估值合理区间。 近年来,在多方利好政策推动下,中国医药行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与此同时,医药企业也正面临着医改新政带来的市场调整冲击,以及疫情反复的影响,不少企业收入下滑趋势明显。立足当下,为了应对当下严峻复杂的竞争环境与产业变革,Biopharma与Biotech携手“合作”各取所需,以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才能更有可能实现双赢。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