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使糖尿病风险倍增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09/7/6 点击:
516
次
根据内分泌学会第91次年会的研究报道,与不吃人工甜味剂的人相比,食用人工甜味剂的人更容易发胖,患糖尿病的风险更多,也更多可能有胰岛素抵抗。
研究显示在肥胖和糖尿病之间有逆关联性,一方面是联系到每日的卡路里,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摄入总量,另一方面,是与人工甜味剂的使用者进行对比。第一作者Kristofer S. Gravenstein认为这种关联也反应了肥胖和(或)有糖尿病的参与者对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的增加。这是一个横断面调查,所以又很多局限性,不能说是食用人工甜味剂引起了肥胖,只能说它与肥胖有关联。
甜味剂摄入量增加 VS 葡萄糖吸收增加
人工甜味剂激活肠内分泌细胞中的甜味受体,这使得肠促胰岛素释放,它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哦,最近在循环(2008;117:754-761)和肥胖 (2008;16:1894-1900)杂志发表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低糖苏打水消费和肥胖以及代谢综合征有关。
这项测试中,无论这些巴尔的摩老龄化纵向研究(BLSA)(开始于1958年)的参加者在测量数据,每日热量摄入,和葡萄糖水平的是否有差异,将这些人分成为3组:食用人工甜味剂组,不食用人工甜味剂组,以及对照组。
一共有1257人参与了研究,平均年龄为64.8岁(年龄跨度从21岁到96岁),参加研究者自报一周的饮食,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人体测量数据。人工甜味剂食用最多的是阿斯巴甜,参与研究者中有66%的人食用用,其他依次为糖精(13%),三氯蔗糖(1.0%)以及三种的混合使用(21%)。
研究采用记录的形式,而不是问卷的形式,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确定某一种甜味剂在某个时间点被使用的情况。
在开始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在1983年之前人们吃进的脂肪更多,正是在1983年美国人工甜味剂的消费有了巨大的增长----那时正是阿斯巴甜被批准使用以及健怡可乐推出之时。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一组从1983年开始参与者的数据。与550名未食用过人工甜味剂的人相比,这443人年龄上更为年轻,体重更重,体重指数更高,但他们并没有比不食用人工甜味剂的人多摄入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总的热量摄入在这两组并没有区别。
而且,Gravenstein指出,使用人工甜味剂的人似乎有更小机会有正常的口服葡萄糖耐量,或者他们更少可能被诊断为有正常的葡萄糖代谢。
提到葡萄糖水平,减低的糖耐量或减低的空腹血糖,数据显示人工甜味剂食用者与糖尿病前期的状况没有差别,或者说,他们的身体状态与糖尿病前期是平行的。他说。并且补充说,在美国,食用人工甜味剂的人与对照组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能是双倍的(8.8%vs4.4%)。
进一步分析数据,这步研究聚焦在亚人群,这些人的空腹胰岛素值来自374名不食用人工甜味剂的人以及311名食用的人,人工甜味剂食用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更高,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更高还有更高的胰岛素耐受值,但在接受稳态模型评估时,这 2组人的糖化血红蛋白A1C的水平接近。
替代假说和医生的作用
研究者提出一种替代假说,即人工甜味剂使用者通过肠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改变了代谢率,因此更容易引起糖尿病或是肥胖,但是,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的纵向分析和干预实验来验证。
同时,可能是人工甜味剂引起了糖尿病或是因为实际操作中很多医生推荐人们使用人工甜味剂来预防糖尿病而使得人工甜味剂的使用越来越多。Gravenstein说,研究者正计划通过分析来阐明这个问题。
这是项很有趣的研究,Rachel C. Edelen博士,一位儿科内分泌医生接受采访时说,通过对病人的膳食观察发现,他们的牛奶饮用量不够,通常,用了其他的东西代替了牛奶,如加了糖的茶,佳得乐饮料等等,而不仅仅是水。对于I型糖尿病病人,医院会告知他们喝一些无糖饮料,但是有谁会至于为此来医院,来喝那些饮料呢?
来源:药品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