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English [切换] 药用原辅包质量审计、注册及供应;GMP 质量体系咨询;药物制剂研发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全球获批抗体药破百!药明、荣昌、科伦、乐普你追我赶,ADC扎堆严重?困局和破局怎解?

发布者:国际药物制剂网 发表时间:2021/5/18     点击: 855

  近日,国内抗体药物开发再次提速并道。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宣布成立新公司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生物药的CDMO服务。前两日,多禧生物拿下10亿元C轮融资,进一步为其24条ADC研发管线加注,其中3款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同期,抗体药物研发企业科望医药完成1.05亿美元C轮融资。而荣昌生物、科伦药业、乐普生物等在ADC药物研发领域已是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如果从整个抗体行业来看,随着日前GSK的抗PD-1单抗获批后,FDA批准的抗体药物数量已达100款。业内人士绘制了全球抗体药物获批数据的增长曲线:从0个到2015年FDA批准的第50款抗体,前半段历时29年,但从第51款抗体到第100款抗体,获批历时仅6年时间,足见其火爆程度。而观察近期屡屡刷屏的ADC药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日前全球已有11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其中,6款ADC药物是2019年以来才获批上市。也就是说,最近这五年,抗体药物成为全球药品开发的绝对主角。

  

  




新赛道已出现分化迹象








  

  综合分析,小分子重磅药物受创新空间收窄的限制,占比逐渐下降。最近这几年,大分子药物尤其是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等板块快速崛起。

  

  据最新披露的药企财报数据,2020年全球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增至1550亿美元,再创新高。其中,被成为“药王”的修美乐2020年全球销售额为203.9亿美元,继续称霸抗体药的江湖;K药销售额达143.8亿美元,Revlimid销售额为121.5亿美元,位列前三甲。

  

  但从这些光鲜数字背后,市场也在不断蜕变:2020年抗体药物中,销售额排名前五的靶点分别为:TNFα、PD-1/L1、VEGF/VEGFR、HER2和CD20。有研究机构统计,前五大靶点的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已达910亿美元。从靶点看,TNFα靶点的抗体共计8个,有修美乐的加持,TNFα抗体市场规模达313.82亿美元。不过,变化在于,单抗竞争激烈越来越激烈,双抗、ADC药物的布局变得越来越受重视。

  

全球排名前十靶点的抗体销售额占比

图片

  

  其中,ADC药物作为新秀脱颖而出。Kadcyla(T-DM1)是当前全球商业化最成功的ADC药物,同时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款上市的HER2 ADC。根据2020年财报显示,该产品的全球销售额已达到17.45亿瑞士法郎。这样的重磅炸弹,谁不羡慕?

  

  这自然也吸引了跨国巨头的争相进入。仅2020年,围绕ADC药物完成的交易达到近400亿美元。其中AZ在短短的一年半内先后斥资130亿美元,两度布局第一三共的多款核心ADC药物,吉利德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等大型药企的重磅交易,个个大手笔。

  

  国内虽在体量上没有如此规模,但肯定也是最吸金的领域,没有之一。荣昌生物、恒瑞医药、博安生物、百济神州、科伦药业、基石药业、德琪医药、丽珠生物、启德医药、复宏汉霖等均在布局。

  

  尽管获批的抗体药物已达到100款,但它们所覆盖的靶点十分有限。据统计,其中前10大靶点(含配体和受体)占获批数量的42%,排在首位的就是近几年火的不能再火的PD-1/L1,其次为CD20。以PD-1靶点为例,短短几年,“OK”药已闪电般成为全球明星药物,荣登全球TOP10销售榜。整体看,现在仍有近870款抗体在临床开发中,约36%的管线集中在10个经过验证的靶点。

  

FDA批准的前100款抗体药物的Top靶点

图片

  

  国内正在经历生物类似药、PD-1/L1,甚至是ADC药物的扎堆,赛道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实现弯道超车,是摆在入局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迭代加速 缺陷仍待解决








  

  尽管很多企业已斥巨资重宝押在ADC药物身上,但这一领域仍有科学难题尚待解决。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首个ADC药物Mylotarg经FDA批准上市,但在上市后Ⅲ期试验中,科学家发现其存在的严重肝损伤的副作用,联合用药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独化疗组,且未表现出明显的生存收益。鉴于此,辉瑞于2010年将Mylotarg自主撤市。

  

  为了克服第一代产品在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第二代ADC药物改进了药物设计,如使用以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人源化mAb,免疫原性大幅降低,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得以提升。在Payload的选择上,更有效的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如vedotin等被用于临床,提高了ADC药物的临床疗效。但第二代ADC药物依旧存在均一性低等不足,依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第三代ADC药物追求更高的药物稳定性和有效性,一种思路是利用定点偶联技术产生DAR为2或4的ADC;一种思路是采用高DAR和中等毒素的设计,目前很多临床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些角度在做突破。

  

  不过,挑战很大。国内创新企业百奥泰发布公告,其开发的2款靶向Trop 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BAT8003,今年3月终止了相关试验项目。公告给出的解释是,考虑到当前Trop 2 ADC领域的市场格局变化及BAT8003与BAT8001(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美登素偶联物,今年2月被终止)在某些技术特征有类似,存在较高的临床开发与市场风险,因此终止。由于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不仅赛道拥挤也造成了研发成本水涨船高。从百奥泰的研发管线来看,ADC新药均按下暂停键,单纯研发投入的基本损失就超3亿元,让业界大跌眼镜,也给很多前仆后继者敲响了警钟。

  

  目前,双抗实际上也有坎坷,辉瑞布局的重磅在研产品Elranatamab (BCMA/CD3双抗)5月4日公告称遭遇安全问题。因其在注册性Ⅱ期临床试验(NCT04649359)中发生3例外周神经损伤事件而宣告暂停患者招募。这不仅是对辉瑞的重大打击,也是对当下研发火热的双抗赛道的又一重创。

  

  这虽只是主流抗体药物研发遭遇的个案,但如何差异化布局,在新靶点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则是当前抗体药物,尤其是ADC等药物开发的大考。

  

  




PDC药物领域或可另辟蹊径








  

  有研究报告分析,国内药企目前在ADC药物开发方面HER2-ADC扎推严重,究其本质无非是类似第一代ADC的T-DM1或类似第三代的DS-8201,有效载荷模仿国外药企的MMAE、MMAF、DM1,链接技术或赖氨酸或半胱氨酸。专家提醒,如果只是一味盯着海外获批的抗体药物立项开展临床研究,国内企业的项目就永远落后于国外。

  

  如何在新靶点竞赛中进行人无我有的布局才是真正的考验。国内药企要想在偶联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避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同质化竞争,要在连接子、有效载荷、连接点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目前暂时受到冷落的PDC药物,无论从成本还是本身的开发价值上都很值得期待,国内药厂应积极关注,审慎进场。

  

  从全球市场来看,目前仅有两个PDC药物获批上市,行业关注度低、整体处于早期开发状态,国内在这个领域尚是一片蓝海。


事实上,抓住机会是一种能力,举例来说,梳理强生的发展逻辑,当年强生以51亿美元收购Centocor,获得英夫利昔单抗,该产品全球销售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是强生过去20年最重磅的产品。此前,强生收购获得Centocor的抗体技术平台,后续推出Tremfya、Stelara、Simponi均基于此技术平台,且销售增长迅速,接替英夫利昔单抗成为强生营收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强生还通过与生物技术企业达成收购或独家合作获得其优秀单抗自产:如收购Momenta获得FcRn抗体产品Nipocalimab。基于DuoBody技术平台开发的达雷妥尤单抗销售表现非常亮眼,上市5年实现41.9亿美元的销售业绩。

  

  这是构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能力,也是未来。有观点称,PDC药物或许是中国偶联药物开发企业另辟蹊径所在。究竟是不是?需要时间和临床去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差异化仍是抗体药物企业脱颖而出的现实考题。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30-17:00

服务
热线

021-55807300
8:30-17:00

关注
微信

PHEXCOM公众号
顶部